[發明專利]一種催化裂化重油加氫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245841.0 | 申請日: | 2010-08-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4482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2-08 |
| 發明(設計)人: | 劉濤;戴立順;許友好;牛傳峰;邵志才;孫淑玲;劉學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10G67/06 | 分類號: | C10G67/06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龐立志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催化裂化 重油 加氫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氫的存在下精制烴油的方法,更具體地說,是一種催化裂化重油的加氫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原油品質隨著原油開采量的不斷增加而越來越差,主要表現在原油密度變大,粘度變高,重金屬、硫、氮、膠質和瀝青質等含量變高。目前,劣質原油與優質原油的價格差別隨著石油資源的短缺也越來越大,導致價格低廉的劣質原油開采和加工方法越來越受到關注,也就是說,從劣質原油中盡可能地提高輕質油的收率,這給傳統的原油的加工技術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在煉油廠的加工流程中,實現重油轉化的主要技術手段有催化裂化、加氫裂化以及焦化等技術。在我國,催化裂化由于操作靈活性好、汽油產率高、一次性投資低而得到更廣泛應用。現有的催化裂化裝置為了增加催化裂化的轉化率和輕質油收率,通常將催化裝置所產的重油(重循環油)在催化裂化裝置中自身循環,但由于催化裂化重循環油的氫含量低,芳烴含量高,其裂化效果并不理想。催化裂化重循環油的很大一部分轉化為焦炭,增加了再生器負荷,降低了催化裂化裝置的處理量以及汽柴油產品收率。
如果將催化裂化重油進行加氫處理,使其中的多環芳烴飽和生成環烷烴,將會大大改善催化裂化重油的裂化性能,從而提高轉化率和輕質油收率。多環芳烴加氫后還會有一部分生成單環芳烴,單環芳烴在催化裂化裝置中不易裂化,但是會失去側鏈,生產出高辛烷值的汽油。催化裂化重油經加氫處理后還可以降低硫、氮含量。硫含量的降低可以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硫含量,減少再生器SOx的排放。由于氮化合物會使酸性催化裂化催化劑的活性中心中毒,活性降低,轉化率下降,因此氮含量的降低可以提高催化裂化重油的轉化率和產物收率。
但是由于催化裂化重油中不可避免的會夾帶催化裂化催化劑的細粉,這些細粉很容易沉積在加氫裝置催化劑顆粒之間,導致床層壓降上升,從而迫使裝置頻繁停工并更換催化劑,大大降低裝置的利用率,給企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催化裂化重油中的催化劑粉塵非常細小,一般只有0.1~50微米,且絕大部分為1~20微米。現有加氫處理裝置雖然有原料過濾器,但其過濾器過濾目的只是除去惰性固體顆粒,使其不堵塞加氫催化劑床層,一般過濾精度都很低,為20微米或25微米,而且在處理含有大量粉末的原料時會受到容量的限制。因此,現有加氫處理裝置本身的過濾器難以將這些催化裂化催化劑粉塵有效濾除。
CN1148404A公開了一種提高烴類質量的方法,該法是從原料油中電泳脫除懸浮的有機固體顆粒,讓原料油依次流過一個或多個含電極容器,借助電極的直流電場作用吸引脫除至少10%的無機固體顆粒,主要是磁性鐵。該法并不能脫除非磁性鐵類與易生焦物質,故還不能避免加氫裝置催化劑床層堵塞的問題。
CN1484684A公開了一種帶有可切換式保護反應器的加氫處理重質烴類的方法,該方法在主反應器前設置可以切換的保護反應器系統,脫除原料中的重金屬雜質和易生焦的結垢物,達到保護主催化劑的目的。該方法中的保護反應器需要在高溫、高壓、臨氫的條件下切換操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帶有保護反應器系統的催化裂化重油加氫方法,采用該方法可以經濟有效地解決催化裂化重油加氫裝置催化劑床層堵塞的問題,保證加氫裝置長周期穩定運轉。
本發明提供的催化裂化重油加氫方法:
設置保護區和加氫反應區,其中保護區中裝填可以吸附催化裂化催化劑粉末的吸附劑,加氫反應區中按照反應物流的流向依次裝填加氫保護劑、加氫脫瀝青質催化劑和加氫精制劑;催化裂化重油先進入保護區,吸附掉絕大部分催化裂化催化劑粉末,然后與氫氣混合進加熱爐,加熱后進入加氫反應區進行加氫處理反應。
本發明所述的催化裂化重油是指在催化裂化進料在催化裂化裝置中轉化為氣體、輕質油品和焦炭之外未轉化的部分。所述的催化裂化重油的餾程為260℃~550℃。
所述保護區設置至少兩個并聯的保護反應器,每個保護反應器可以單獨使用,或者可以單獨切出系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4584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