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獨立電熱暖氣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245830.2 | 申請日: | 2010-08-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15436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2-15 |
| 發明(設計)人: | 姜慧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姜慧生 |
| 主分類號: | F24D13/04 | 分類號: | F24D13/04;F24D19/10 |
| 代理公司: | 濟南泉城專利商標事務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 地址: | 250000 山東省濟南市***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獨立 電熱 暖氣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熱交換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獨立電熱暖氣。
背景技術
目前,普通的水暖方式一般采用油、氣、電鍋爐供暖,水管連接至需暖房間。存在以下缺點:1、中央鍋爐至各用暖單元有管線損耗,當用暖單元少的情況下,相對損耗更大。2、安裝費用高,環境影響大,占用較多空間,溫度調節靠水管閥門,不便捷。3、集中供熱情況下,計量收費矛盾較多。電暖方式分為鍋爐供暖和電熱地暖,鍋爐供暖存在缺點同上。電熱地暖消耗電能較大,對于經常需要開、停供暖的情況下,升降溫較慢,相對能耗更大。電熱器及新近出現的干式電暖器,因為熱源溫度過高,引起空氣干燥及負氧離子破壞,人體舒適感較差。
發明內容
為解決以上技術上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熱轉換效率高、安裝簡便、使用方便的獨立電熱暖氣。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措施實現的:
本發明的一種獨立電熱暖氣,包括電加熱部件、電子控溫器和封閉的采暖散熱器,采暖散熱器上設置有泄壓部件,采暖散熱器內部裝有液體介質,所述電加熱部件用以加熱液體介質,所述電子控溫器位于采暖散熱器外部且與電加熱部件串聯。
本發明的獨立電熱暖氣,所述液體介質為純凈軟化水。
本發明的獨立電熱暖氣,所述采暖散熱器通過掛鉤固定在墻壁上。
本發明的獨立電熱暖氣,所述加熱部件位于采暖散熱器內的下部。
本發明的獨立電熱暖氣,所述泄壓部件為設置在采暖散熱器上部的泄壓閥。
本發明的獨立電熱暖氣,所述采暖散熱器為鋁制采暖散熱器。
本發明的獨立電熱暖氣,所述電加熱部件為電熱管。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獨立循環,獨立控溫,熱量完全利用。2、升溫快,電熱轉換效率高。3、獨立散熱器安裝簡便,無需另加水管。4、室內溫濕度對人體舒適度與鍋爐供熱水暖氣相同,但由于其安裝快捷,每組安裝僅需30分鐘。對舊房改造加裝暖氣,有明顯優勢。5、不對環境造成任何不良排放,循環水為純凈軟化水,終生保用,無污染。6、節省了鍋爐管線成本,造價節省40%。維護修理簡便。與鍋爐供暖相比節省運行費用15%。如在氣溫較暖地區使用,開停頻繁,節省費用達30%左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部分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采暖散熱器,2泄壓部件,3電加熱部件,4液體介質,5電子控溫器,6電源。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獨立電熱暖氣,包括電加熱部件3、電
子控溫器5和封閉的采暖散熱器1,采暖散熱器1上設置有泄壓部件2,采暖散熱器1內部裝有液體介質4,電加熱部件3用以加熱液體介質4,電子控溫器5位于采暖散熱器1外部的室內且與電加熱部件3串聯,可以實現室內溫度15~30℃自動控溫。液體介質4最好采用純凈軟化水,它不會在采暖散熱器1內形成水垢,可以終生保用,無污染。電加熱部件3采用電熱管,安裝在采暖散熱器1內的下部,并與電子控溫器5串聯后接通電源6。泄壓部件2采用泄壓閥,設置在采暖散熱器1的上部。采暖散熱器1采用普通的鋁制采暖散熱器。在墻壁上事先裝好掛鉤,然后將采暖散熱器1掛在掛鉤上就可以固定在墻壁上了,安裝方便。
其工作原理為:電子控溫器5的設定值比室溫高時,電加熱部件3通電,將采暖散熱器1內的水加熱,水的熱量就會散發到室內空氣中,起到室內提高溫度的作用。在泄壓部件2關閉的狀態,采暖散熱器1為封閉的,當水加熱到一定程度,采暖散熱器1內壓力較大時,泄壓部件2打開排出蒸汽,將采暖散熱器1內壓力降下來,保障使用的安全。在維修時可以將泄壓部件2拆下,更換或者補充采暖散熱器1內的水,采暖散熱器1內的水一般三年不需要更換和補充,維護比較簡單方便。
上述實施例所述是用以具體說明本專利,文中雖通過特定的術語進行說明,但不能以此限定本專利的保護范圍,熟悉此技術領域的人士可在了解本專利的精神與原則后對其進行變更或修改而達到等效目的,而此等效變更和修改,皆應涵蓋于權利要求范圍所界定范疇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姜慧生,未經姜慧生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4583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