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宕口治理栽植復綠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234315.4 | 申請日: | 2010-07-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3773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2-01 |
| 發明(設計)人: | 胡如意 | 申請(專利權)人: | 胡如意 |
| 主分類號: | E02D3/00 | 分類號: | E02D3/00;A01G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16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理 栽植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能解決荒山綠化、山體開采面復綠及用于復綠裸露巖體的方法,具體是一種宕口治理栽植復綠方法,屬園林綠化領域。
背景技術
普通種植基組成成分,由綠化基材、混合草種、穩定劑、團粒劑組成。其中,綠化基材組分由高原泥巖、粘土、堆肥、鉀肥、磷肥、氮肥、長效全價緩釋肥、生物肥料、生石灰、保水劑、粗纖維、粘膠纖維、鋸末組成;混合草種由冷季型、暖劑型、固氮型、先鋒型和觀賞型組成;穩定劑是陽離子乳化瀝青:團粒劑是聚丙烯酸酷、聚丙烯睛中的一種。其不足點:種植基組份不科學,其草種出苗率不到50%。這些年大面積的開發建設的同時,沒有重視生態環境、居住環境的保護,許多城市周圍和主要交通干線兩側開辦大面積的石礦,再加上道路、市政、能源、水利工程建設,其沿線不可避免地留下大面積開挖坡面,致使巒巒青山留下累累“傷疤”,有些地方甚至是千瘡百孔,給生態環境、居住環境,以及投資環境帶來重大損害,成為某些地區(特別是江南、沿海一帶)目前最難、最大的環境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宕口治理栽植復綠方法,解決礦山開采后裸露的巖坡和交通、市政等建設后山體開挖面巖坡不能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土、肥、水等生長基質的難題,給植物在原裸露的巖體面創造了一個人工的、安全的、適宜的生長環境,使其迅速扎根發芽、盤根錯節,呈現綠色生機。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宕口治理栽植復綠方法,其特征是:施工工藝為清巖降坡→巖面修整→打錨固樁→坡面固著→架設栽植層→設置排灌系統→栽種;所述栽植層的種植基為含有60%-70%熟土、10-20%粘土、2-5%粘膠劑、0.2-0.5%復合肥、5-15%有機肥,5-10%黃沙組成。所述一種宕口治理栽植復綠方法,其特征是栽種完畢后需要遮陽網或土工布薄膜覆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科學、無污染、成本低、出苗成活率達90%以上、復綠效果好的方法,解決了人們長期以來想要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同時工藝簡便、易施工,不受季節影響,施工速度快、質量好,從根本上起到了改善生態環境、改善投資環境,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境界。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按常規方法清巖降坡、巖面修整、打錨固樁、坡面固著,然后架設栽植層(用樁、鋼絲網、稻草或稻草繩架設栽植層)、設置排灌系統,種植,種植基撲附在栽植層上,種植基含有60-70%熟土、10-15%粘土、3-10%黃沙、2-6%粘膠劑、0.2-0.5%復合肥、0.5-1.5%餅肥、0.5-2.5%保水劑、3-10%水及5-10%有機肥,有機肥組成為3-5%稻糠、2-3%草筋或1-3%竹葉并在巖面特地構置種植穴構(用混凝土澆灌)、種植網鋪設后,用種植基覆在種植網上,播種營養植物種子后,再種植基進行覆蓋,上部遮陽網或土工布薄膜覆蓋后,養護、成坪、成林。上述工藝,可以根據宕口的狀況作相應調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胡如意,未經胡如意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3431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