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翻蓋式保溫瓶塞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230087.3 | 申請日: | 2010-07-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84502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1-17 |
| 發明(設計)人: | 王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華 |
| 主分類號: | A47J41/00 | 分類號: | A47J41/00;B65D39/1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610036 四川省成都市金***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翻蓋 保溫 瓶塞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一種家庭日用品配件。
背景技術
目前保溫瓶的瓶塞與保溫瓶間沒有連接,保溫瓶的瓶塞密封圈徑向彈性變形量小。
發明內容
目前保溫瓶瓶塞冬季易進落、隨時會失手落地、保溫效果還不夠理想;已有的塑料保溫瓶瓶塞重量偏大,制造成本高,難于與不同廠家的保溫瓶良好地配套。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原理:一方面,保溫瓶內的高壓氣體通過徑向截面為C字形的密封圈泄出,使保溫瓶內部壓力不會過高,從而避免瓶塞進離保溫瓶;另一方面,通過把瓶塞與一個固定在保溫瓶頸的卡座鉸鏈來避免瓶塞失落到地面。同時,通過在保溫瓶內膽與大氣之間構造出較大的干空氣密閉氣腔來提高其保溫的效果。該發明由一個塞體和塞座及轉接條構成。
1塞體:塞體由上塞桶、下塞桶和密封圈三個零件構成。
1.1上塞桶分為兩種:Ⅰ型上塞桶和Ⅱ型上塞桶。
1.1.1Ⅰ型上塞桶101:上塞桶101可上下地剖分為塞蓋、上桶管兩個部位,上桶管位于塞蓋的正中央。
1.1.1.1塞蓋:圖1(b-2)中,塞蓋包含蓋板101-5、提柄101-6、塞耳101-2、轉軸101-1共5個部位。蓋板101-5是一個圓型薄板,其外沿能完全遮住保溫瓶的內膽瓶口,灰塵不易飄落到瓶口上;提柄101-6是一個長方形薄板,垂直地立于蓋板101-5中央;塞耳101-2是一個拱形的薄片,垂直于蓋板并從蓋板邊沿垂直地伸出,其拱口朝下;轉軸101-1是一對垂直并對稱地分布在塞耳端頭的圓柱。
1.1.1.2上桶管101-4:圖1(b-1)中,上桶管101-4是一個內側平滑的圓管,12根直肋條沿周向均勻地分布在該圓管外壁。上桶管101-4開口處的外側對場地分布著一對半球狀的扣凸,扣凸101-7是其中之一。
1.1.2Ⅱ型上塞桶403:
1.1.2.1夾縫式提柄:在提柄101-6與蓋板101-5交接處正中部位緊貼蓋板101-5表面開出夾縫403-1,提柄101-6即變成夾縫式提柄403-3。
1.1.2.2夾縫式卡條403-2:夾縫式卡條403-2是一個位于提柄101-6正前方并與之平行的長方形板,夾縫式卡條403-2與蓋板101-5交接處正中部位是緊貼蓋板101-5表面的卡縫403-5,卡縫403-5與夾縫403-1同尺寸。
1.1.2.3把Ⅰ型上塞桶101的提柄101-6改為夾縫式提柄403-3,并蓋板101-5上生成一個與提柄101-6平行且正對的夾縫式卡條403-2,在夾縫式提柄403-3和卡縫403-2之間形成一個包含多個方形齒的齒條403-4,即得到Ⅱ型上塞桶403。齒條403-4稱為限位齒條;限位齒條403-4有3個方形齒,相鄰兩齒間距為2mm,相鄰兩齒之間的凹缺,稱為限位齒條403-4的齒谷。
1.2下塞桶102:圖1(c)中,下塞桶102是一個盲端外壁環繞著圓環形肋條102-4的圓桶;圓環形肋條102-4稱為下塞桶擋環。下塞桶102開口處內側有一對與上桶管環形半球狀扣凸相配合的半球形扣凹,扣凹102-1是其中之一。下塞桶102開口可緊配合在上桶管開口處的外壁,二者通過彼此配合的扣凸與扣凹而扣合為一體。4根相同的細長條沿周向均勻并對稱地分布在下塞桶102外壁,稱為撐條,撐條102-2和102-3是其中兩根;撐條平行于下塞桶102軸心線。沿下塞桶軸心線方向,撐條下端面與下塞桶擋環間有一個1.5毫米的間隙,撐條上端面與下塞桶開口端面有1.5毫米的間距。下塞桶102的外壁可緊配合在密封圈201內,4根撐條則配合地撐在密封圈201內側,密封圈201內的空腔通過位于下塞桶102桶口外壁的小凹102-5與大氣連通,用于避免因瓶塞塞得過緊而在保溫瓶內形成過高氣壓以致瓶塞蹦出,小凹102-5稱為密封圈泄壓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華,未經王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3008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