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液晶顯示驅動器和液晶顯示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221231.7 | 申請日: | 2010-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443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1-12 |
| 發明(設計)人: | 福尾元男 | 申請(專利權)人: | 瑞薩電子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G09G3/36 | 分類號: | G09G3/36;G09G3/2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孫志湧;穆德駿 |
| 地址: | 日本神***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液晶顯示 驅動器 液晶 顯示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液晶顯示驅動器和液晶顯示裝置,并且具體地涉及數據線側上的液晶顯示驅動器和使用液晶顯示驅動器的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液晶電視屏幕的尺寸增加正在快速地發展。作為大尺寸的液晶電視,甚至開發出超過100英寸類型的液晶電視。隨著液晶電視屏幕的尺寸增加的發展,數據線的電容增加。因此,用于與數據線的驅動有關的充電/放電所需的充電/放電功率也增加。因此,高驅動性能的輸出放大器被要求作為執行數據線的驅動的數據驅動器的輸出放大器。當具有高驅動性能的輸出放大器被使用時,無功電流也隨之增加。因此,輸出放大器本身的功率消耗也增加。由于此功率消耗的增加使驅動器LSI的溫度上升,所以出現熱量產生的問題。特別地,在每一個驅動器LSI具有大量的輸出引腳的情況下,熱量產生問題變得嚴重。此外,液晶電視的價格急劇下降,并且強烈要求節省用于用作其部件的驅動器LSI的成本。鑒于上述情況,存在用于減少功率消耗和用于低成本(節省面積)的驅動器LSI的強烈需求。
作為用于解決此問題的技術,在(與美國專利公開No.2008/174462A1相對應的)日本專利申請No.JP2008-116654A中公布了一種數據驅動器和顯示裝置的技術。圖1是示出在JP2008-116654A中公布的數據驅動器的構造的框圖。在圖1中,示出了與用于執行點反轉驅動的液晶驅動的數據驅動器的兩個輸出相對應的DAC(數字/模擬轉換電路)的構造。此DAC包括正極性基準電壓生成電路112、正極性解碼器111、正極性放大器110、負極性基準電壓生成電路122、負極性解碼器121、負極性放大器120以及輸出開關電路130。
此DAC的具體特點在于DAC被提供有除了高電平電壓源VDD2和低電平電壓源VSS之外的在相對基板電壓VCOM附近的中間電壓源VDD1,并且這三個電壓源被提供給正和負極性放大器110和120中的每一個。不包括差分部件110A的正極性放大器110被提供有高電平電壓源VDD2和中間電壓源VDD1,并且差分部件110A被提供有高電平電壓源VDD2和低電平電壓源VSS。不包括差分部件120A的負極性放大器120被提供有中間電壓源VDD1和低電平電壓源VSS,并且差分部件120A被提供有高電平電壓源VDD2和低電平電壓源VSS。
被提供給不包括差分部件110A的正極性放大器110的電壓源之間的電壓差是(VDD2-VDD1),并且被提供給不包括差分部件120A的負極性放大器120的電壓源之間的電勢差是(VDD1-VSS),在這里VDD1≈VCOM。這些電勢差中的每一個被設置為傳統電勢差的1/2(即,液晶施加電壓的最大值的兩倍),使得減少正極性放大器110和負極性放大器120的功率消耗。
通常,為了穩定地操作放大器,需要無功電流(靜態消耗電流)。設計正和負極性放大器110和120中的每一個中的無功電流的比率,使得輸出級中的無功電流是差分部件中的無功電流的數倍。因此,通過將被提供給不包括差分部件的放大器組件(例如,輸出級等等)的電壓源之間的電勢差構造為小于差分部件110A和120A的電壓源的電勢差,不包括差分部件的放大器組件中的消耗電流相對于每一個正極性放大器110和負極性放大器120的整個部件中的消耗電流的比率能夠被抑制,從而減少整個放大器的功率消耗。
在下面的描述中,參考圖1解釋的電源(即,被提供給不包括差分部件110A的正極性放大器110的電壓源VDD2和VDD1,以及被提供給不包括差分部件120A的負極性放大器120的VSS)的操作在下文中被稱為“半VDD操作”。相反地,通過使用被提供給正和負極性放大器的電壓源VDD2和VSS的傳統的電源的操作在下文中被稱為“全VDD操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瑞薩電子株式會社,未經瑞薩電子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2123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