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車架部件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207939.7 | 申請日: | 2010-06-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009696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4-13 |
| 發明(設計)人: | 賈秉成 | 申請(專利權)人: | 賈秉成 |
| 主分類號: | B62D23/00 | 分類號: | B62D23/00;B62D27/00;B62D3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輕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楊立 |
| 地址: | 276017 山東省臨沂高***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車架 部件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架部件,屬于汽車部件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客車的骨架結構形式主要有三種:非承載式車身的汽車有剛性車架,又稱底盤大梁架。車身本體懸置于車架上,用彈性元件聯接,主要靠車架承重,車身不參與受力。這種非承載式車身比較笨重,質量大,汽車質心高,高速行駛穩定性較差。半承載式車身的汽車沒有剛性大梁架,只是加強了前圍,側圍,后圍,底架等部位,車身和底架共同組成了車身本體的剛性空間結構。這種半承載式,車身只是部分參與受力,質量比非承載式車身稍小。還有一種巨型鋼管焊接而成的全承載式車身結構,雖然質量比前兩種小,但還不能有效的大幅度降低車身重量。以上三種結構均為鋼制結構,整車重量大,導致承載能力下降,客車能耗偏高,再有鋼骨架容易生銹,即使磷化處理過的骨架壽命也不過8年左右,而且不能回收利用。而且磷化液中的磷是一種劇毒物質,以及矩型鋼管上所噴的防銹漆,均嚴重污染環境。并且目前客車的骨架大部分為矩形鋼管結構,若直接將矩形鋼管改為矩形鋁管來減重,則強度達不到要求,因為Q235鋼的抗拉強度為375-460Mpa,而6082鋁合金的抗拉強度為310Mpa。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車架部件,以使車身的重量減輕,荷載下降,耗能少,使用壽命長。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車架部件,所述車架部件的橫截面為U型,所述U型截面的兩側分別為第一、第二側邊,該U型截面的底部為底邊,所述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相平行,所述底邊與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呈相對垂直;所述車架部件的壁厚為1~8mm,并由鋁合金或鎂合金制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加厚的橫截面為U型的鋁合金或鎂合金制成的車架部件作用于車身,代替現有車身的矩形鋼管,達到鋼材同樣或類似的強度情況下減輕重量接近一半的效果,這樣組合后的車身,重量大大減輕,強度卻沒有下降,制造和運營成本降低,更加節能環保,而公開號為US6598923B2、US2072804A的對比文件1、2及對比文件3(《客車車身輕量化技術探討》,李陽,客車技術與研究,1,2009-2-28,23-25)均沒有公開通過U結構和加厚的壁,達到鋼材同樣或類似的強度情況下減輕重量接近一半的效果,這樣組合后的車身,重量大大減輕,強度卻沒有下降;并且能夠適應車身不同部位的安裝,通過鉚釘與其他部件連接,對比文件3和對比文件4(《現代化汽車殼體鋁合金結構部件制造》,劉凱,鋁加工,Vol.23,No.4,4-5,15,17,2000-8-31)均沒有全公開這一特征,而且不容易生銹,使用壽命長。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車架部件還包括分別沿第一、第二側邊的垂直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一、第二頂邊,所述第一、第二頂邊間形成一開口。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合適的結構,用于車架的不同位置,使用方便。
進一步,所述車架部件的第一側邊和/或底邊上還設有凹槽。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起到加強作用,在不增加總體重量的情況下,更好的增加了整體型材的強度和抗扭效果,并且凹槽還可以更好的適應車身上不同位置形狀的特殊要求,可以在增加車架部件整體寬度情況下,能夠更好的適應車身情況,便于安裝能夠使部件加強,并且鉚釘頭沉入槽中,內裝飾件避免與鉚釘頭相碰。
進一步,在所述車架部件的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一頂邊或第二頂邊上還設有彎臂。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帶有車架部件用于車身時,車架部件彎角的部位與外蒙皮通過粘接膠連接,可大大減少膠的用量,節省原料,降低成本。
進一步,所述車架部件的第一、第二側邊與頂邊或底邊的連接處的內側與外側均為圓角。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避免直角過度產生的應力過于集中,及局部受力過大型材開裂,提高了整體型材的強度和抗扭效果,公開號為CN101504682A的對比文件在U結構的內、外側設圓角。
進一步,當所述部件的U型截面只包含第一、第二側邊和底邊時,所述第一、第二側邊的寬為20~150mm,所述底邊的寬為30~80mm。
進一步,當所述部件的U型截面只包含第一、第二側邊和底邊時,所述第一、第二側邊更為優選的寬為30~120mm,所述底邊更為優選的寬為30~60mm。
進一步,當所述部件的U型截面包含第一、第二側邊、底邊和第一、第二頂邊時,所述第一、第二側邊的寬為30~80mm,所述底邊和第一、第二頂邊的寬為20~150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賈秉成,未經賈秉成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07939.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