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彈簧線材端頭自動回轉的繞線機構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92170.6 | 申請日: | 2010-05-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56705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0-13 |
| 發明(設計)人: | 黃金堂 | 申請(專利權)人: | 金元寶彈簧設備(東莞)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F35/02 | 分類號: | B21F35/02 |
| 代理公司: | 東莞市創益專利事務所 44249 | 代理人: | 李衛平 |
| 地址: | 523239***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彈簧 線材 端頭 自動 回轉 機構 | ||
技術內容:
本發明涉及壓縮彈簧制造機械的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能使彈簧線材端頭自動回轉的繞線機構。
背景技術:
壓縮彈簧制造機械(壓簧機)是一種能使彈簧線材卷繞成型的加工機器。如其所使用的彈簧線材的線徑不超過5mm,無需專門的繞線機構亦可生產;但對于線材線徑大于5mm的彈簧制品而言,一般為5mm-20mm的大線徑線材,常常需要操作工使用卷繞器具用人力手動的方式卷繞成圓弧狀或反復操作液壓缸或馬達推動滑塊帶動曲線規座及曲線規,將直線形狀的線材壓成圓弧狀,再將線材置放于兩只曲線規的線槽內,才能調試或生產壓縮彈簧,費時費力,大大影響生產效率,降低了自身的競爭力,故大線徑彈簧的繞線功能勢必成為大線徑壓縮彈簧制造機械的必備功能。目前市場上習知的繞線機構主要有兩種:
機構一為人工手動繞線式,如圖1至3所示,包括線材5、送線輪6和前導線板8,送線輪6將線材5經前導線板8送出,再由操作人員將線材5穿入到繞線手柄13末端的孔中,人工轉動繞線手柄13,使線材5卷繞成圓弧狀后,再將線材5置放于兩只曲線規9的線槽內,曲線規9安置于曲線規座12上,由滑塊10調節。此法操作難度大,生產效率低下,不易推廣。
機構二為機械繞線式,如圖4至6所示,包括線材5、送線輪6、前導線板8,送線輪6將線材5經前導線板8送出后,動力機構11(液壓缸或馬達)動作,推動滑塊10,曲線規座12上的曲線規9作用在線材5上,使線材5壓成圓弧狀后,再將線材5置放于兩只曲線規9的線槽內,此法結構復雜,操作麻煩,造價較高沒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能使彈簧線材端頭自動回轉的繞線機構。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包括若干對并排設立在機體上的送線輪,對稱設立的送線輪分別正反方向旋轉,以推動線材經前導線板向送出口移動。在線材的送出口前方的機體上,還設立有繞線機構,所述繞線機構包括可由動力帶動旋轉的繞線軸,繞線座固定在繞線軸上,銷軸偏心安裝在繞線座上,所述銷軸與繞線軸的外徑距離略大于線材的直徑,線材出線端伸入繞線軸和銷軸之間。
本發明可使壓縮彈簧機在調試或生產彈簧,以及更換大線徑線材時,變得簡單、容易、高效,造價低廉,適宜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手動繞線機構示意圖之一
圖2為現有技術手動繞線機構示意圖之二
圖3為現有技術手動繞線機構示意圖之三
圖4為現有技術機械繞線機構示意圖之一
圖5為現有技術機械繞線機構示意圖之二
圖6為現有技術機械繞線機構示意圖之三
圖7為本發明示意圖之一
圖8為本發明示意圖之二
圖9為本發明示意圖之三
圖10為本發明示意圖之四
圖11為本發明示意圖之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7至11所示,本發明包括若干對并排設立在機體上的送線輪6,對稱設立的送線輪6分別正反方向旋轉,以推動線材5經前導線板8向送出口移動。在線材5的送出口前方的機體上,還設立有繞線機構,所述繞線機構包括可由動力帶動旋轉的繞線軸3,繞線座4固定在繞線軸3上,銷軸7偏心安裝在繞線座4上,所述銷軸7與繞線軸3的外徑距離略大于線材5的直徑,線材5出線端伸入繞線軸3和銷軸7之間。
工作時,由于銷軸7與繞線軸3的外徑距離略大于線材5的直徑,所以送線輪6將線材5經前導線板8送出后,線材5進入到繞線軸3和銷軸7之間,使線材5進入的長度足夠圓弧變形的需求。由馬達1和減速機2組成的動力系統驅動繞線軸3旋轉,繞線座4跟隨繞線軸3一同旋轉,即使得偏心安裝的銷軸7繞繞線軸3的中心旋轉,銷軸7與繞線軸3共同鎖住線材5,使線材5的端頭一同繞繞線軸3的中心旋轉,產生圓弧變形。當繞線軸3轉動至設定位置后,送線輪6送線,使線材5繼續向前移動,線材5不再被繞線軸3和銷軸7鎖緊,線材5脫離繞線座4后,送線輪6退線,將線材5置于兩只曲線規9的線槽內,曲線規9安置于曲線規座12上,由滑塊10調節,完成端頭的繞線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金元寶彈簧設備(東莞)有限公司,未經金元寶彈簧設備(東莞)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9217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