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透鏡鏡筒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010184809.6 | 申請日: | 2010-05-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00865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2-01 |
| 發(fā)明(設計)人: | 石塚和宜;青木翔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奧林巴斯映像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G02B7/04 | 分類號: | G02B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黨曉林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透鏡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利用凸輪槽和電動馬達使框部件進退移動的透鏡鏡筒。
背景技術
在照相機等攝影裝置所使用的透鏡鏡筒中,將用于保持透鏡等的多個筒狀的框部件配設成同心狀,通過使該多個框部件沿光軸方向相對地進退移動來進行沉胴動作或變焦動作。
作為這種使框部件沿光軸方向相對地進退移動的結構,一般采用如下的結構:具備內周設有凸輪槽的固定框、和配設在該固定框的內部且外周設有與上述凸輪槽卡合的凸輪從動件的旋轉框,通過使該旋轉框相對于固定框圍繞光軸旋轉而使旋轉框按照凸輪槽的輪廓沿光軸方向進退移動。
在這種結構中,為了利用電動馬達驅動旋轉框旋轉,如日本特開平8-110456號公報或日本特開2007-72386號公報中所公開的那樣,在旋轉框的外周設置齒輪,經由該齒輪將電動馬達的驅動力傳遞到旋轉框。
在經由設在該旋轉框的外周的齒輪通過電動馬達驅動旋轉框旋轉的透鏡鏡筒中,在實現裝置的小型化的情況下,考慮縮小齒輪的模數值的方法。在經由多個減速齒輪驅動旋轉框的情況下,減小齒輪的模數值的方式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減小齒輪的模數值的話,則在對旋轉框的旋轉施加有負載的情況下或者齒輪間的距離離開的情況下會產生齒輪間的爬齒現象,容易產生齒輪損傷等不良情況。
然而,在對用于驅動透鏡鏡筒的電動馬達進行原點找正時,一般采用朝縮短透鏡鏡筒的方向驅動電動馬達以使旋轉框抵靠于機械止動件從而進行原點找正的形式。
此處,在將凸輪槽的縮短方向的端部形成為開放狀態(tài)以使凸輪從動件卡合在凸輪槽內的情況下,會在凸輪槽與凸輪從動件之間產生間隙,從而旋轉框的齒輪與嚙合于該齒輪的齒輪之間的距離容易發(fā)生變化。
即,在現有的透鏡鏡筒中,當為了裝置的小型化而減小齒輪的模數時,有可能由于使旋轉框抵靠于機械止動件時的負載導致在齒輪之間產生爬齒現象。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上述問題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如下的透鏡鏡筒:該透鏡鏡筒由電動馬達驅動,能夠防止通過抵靠進行原點找正動作時的齒輪的爬齒現象,并能夠實現齒輪的小型化。
本發(fā)明的透鏡鏡筒具備:固定框,該固定框具有圓筒狀的內周面,且在所述內周面設有多條凸輪槽,所述多條凸輪槽的沿著中心軸位于第一方向側的端部形成為開放端;旋轉框,該旋轉框在外周面設有與所述多條凸輪槽卡合的多個凸輪從動件,且該旋轉框能夠在所述固定框的內部圍繞所述固定框的中心軸旋轉;第一齒輪,該第一齒輪設在所述旋轉框的外周面;第二齒輪,該第二齒輪與所述第一齒輪嚙合;以及電動馬達,該電動馬達驅動所述第二齒輪旋轉,利用所述電動馬達的驅動力使所述旋轉框朝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由此使所述旋轉框相對于所述固定框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所述透鏡鏡筒的特征在于,所述透鏡鏡筒還具備:抵靠部,在使所述旋轉框朝所述第二旋轉方向旋轉從而所述多個凸輪從動件到達所述多條凸輪槽的所述開放端的情況下,該抵靠部限制所述旋轉框朝向所述第二旋轉方向進一步旋轉;以及凸部,該凸部設在所述凸輪槽的所述開放端,在所述旋轉框的朝向所述第二旋轉方向的旋轉被所述抵靠部限制的狀態(tài)下,該凸部限制所述凸輪從動件的朝向徑向外側的移動。
附圖說明
圖1是透鏡鏡筒的沉胴狀態(tài)下的包含透鏡光軸的縱剖視圖。
圖2是透鏡鏡筒的能夠進行攝影的廣角狀態(tài)下的包含透鏡光軸的縱剖視圖。
圖3是透鏡鏡筒的能夠進行攝影的望遠狀態(tài)下的包含透鏡光軸的縱剖視圖。
圖4是示出透鏡鏡筒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示出圖4的透鏡鏡筒的另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透鏡鏡筒中的第三組框和快門·光圈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圖7是攝像單元的主視圖。
圖8是攝像單元的立體圖。
圖9是固定框的立體圖。
圖10是示出將基座部固定于固定框的后方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11是固定框的圓筒形狀部的后方側端部的示意性的剖視圖。
圖12是旋轉框的主視圖。
圖13是用于對原點找正動作進行說明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所使用的各圖中,為了將各個構成要素在圖面上形成能夠識別的程度的大小,針對各個構成要素使比例尺不同,本發(fā)明并不僅僅限定于這些圖中所記載的構成要素的數量、構成要素的形狀、構成要素的大小的比率以及各個構成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奧林巴斯映像株式會社,未經奧林巴斯映像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8480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