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超聲波診斷裝置以及超聲波探頭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80448.8 | 申請日: | 2010-05-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89873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1-24 |
| 發明(設計)人: | 宮島泰夫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東芝;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A61B8/00 | 分類號: | A61B8/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偉;王軼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超聲波 診斷 裝置 以及 探頭 | ||
1.一種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超聲波探頭,具有在對被檢體所設定的超聲波發送接收方向上發送超聲波脈沖并將來自上述超聲波發送接收方向的超聲波反射波轉換為接收信號的被排列的多個振子;
發送部,對上述超聲波探頭供給具有離散的延遲時間的多個信道的驅動信號;
接收部,對根據從上述振子中取得的第1接收信號所生成的具有離散的延遲時間的多個信道的第2接收信號進行整相相加;
圖像數據生成部,根據對整相相加后的接收信號進行處理所取得的超聲波數據生成圖像數據,
上述超聲波探頭具有:
信號選擇部,從自上述發送部供給的上述多個信道的驅動信號中選擇具有與上述振子的驅動所需要的理想延遲時間接近的延遲時間的至少2個信道的驅動信號作為毗鄰驅動信號;
加權部,對選擇后的上述各個毗鄰驅動信號進行規定的加權;
合成分配部,對加權后的上述毗鄰驅動信號進行合成從而生成具有上述理想延遲時間的合成驅動信號并驅動上述振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合成分配部將從上述各個振子中取得的上述第1接收信號分配成至少2個信道的接收信號,
上述加權部對分配后的上述接收信號進行規定的加權,
上述信號選擇部對從上述各個振子中取得的加權后的上述接收信號進行選擇與合成從而生成上述第2接收信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權部使用通過施加電壓能夠控制靜電容量的可變電容器件進行上述驅動信號或上述接收信號的加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權部使用通過引入微機械技術在硅基板上形成的上述可變電容器件進行上述驅動信號或上述接收信號的加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子以及上述信號選擇部所具有的電路裝置的至少任一個通過引入上述微機械技術與上述可變電容器件在同一硅基板上被形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發送部對上述超聲波探頭供給延遲時間以規定的值被量子化后的上述多個信道的驅動信號。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發送部對上述超聲波探頭供給具有以從上述振子發送的超聲波脈沖的周期的四分之一被量子化的延遲時間的上述驅動信號。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發送部對上述超聲波探頭經由多芯纜線供給比上述振子的元件數少的信道數的上述驅動信號。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號選擇部對裝置主體中設置的上述接收部經由多芯纜線供給具有比上述振子的元件數少的信道數的上述第2接收信號。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權部通過使上述可變電容器件的靜電容量與超聲波反射波的接收時刻對應地連續更新從而設定對接收動態聚集的延遲時間。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聲波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號選擇部通過選擇供給上述合成驅動信號的上述振子或取得上述第2接收信號的上述振子從而使超聲波發送接收所使用的開口的位置向所希望的方向移動。
12.一種超聲波探頭,其特征在于,包括:
振子群,具有在對被檢體所設定的超聲波發送接收方向上發送超生波脈沖并將來自上述超聲波發送接收方向的超聲波反射波轉換為接收信號的被排列的多個振子;
信號選擇部,從超聲波診斷裝置主體經由多芯纜線供給的具有離散的延遲時間的多個信道的驅動信號中選擇具有與上述振子的驅動所需要的理想延遲時間接近的延遲時間的至少2個信道的驅動信號作為毗鄰驅動信號;
加權部,對選擇后的上述各個毗鄰驅動信號進行規定的加權;
合成分配部,對加權后的上述毗鄰驅動信號進行合成從而生成具有上述理想延遲時間的合成驅動信號并驅動上述振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東芝;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未經株式會社東芝;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80448.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