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元件取放治具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71246.7 | 申請日: | 2010-05-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240994A | 公開(公告)日: | 2011-11-16 |
| 發明(設計)人: | 吳焜燦;吳鴻駿;廖志偉;田力維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5B11/00 | 分類號: | B25B11/00;B25J15/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09 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元件 取放治具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組裝治具,尤其涉及一種元件取放治具。
背景技術
通常,大部分產品的組裝過程中都需要用到螺母這種固定元件。目前的生產中,一般采用人工或機械手、自動化組裝設備等配合螺母取放治具來夾取螺母。螺母通常放置在另一前置治具中,人工或機械手帶動螺母取放治具夾取螺母時,該螺母取放治具容易與該前置治具碰撞而損壞。產品組裝過程中的各種元件的取放同樣存在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不易損壞、使用方便的元件取放治具。
一種元件取放治具,其包括一吸取部和一吸附裝置。該吸取部的一端開設彼此相通的一收容槽和一轉接孔,該吸取部的另一端開設一轉接槽。該轉接孔的寬度小于該收容槽的寬度,該吸附裝置通過該轉接槽與該吸取部配合,并通過該轉接孔吸附待取元件至該收容槽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元件取放治具采用吸附裝置取放元件,操作方便且不易損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元件取放治具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元件取放治具沿II-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元件取放治具的立體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的元件取放治具沿IV-IV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元件取放治具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圖5所示的元件取放治具沿VI-VI線的剖面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元件取放治具??????????10、20、30
吸取部????????????????11
收容槽????????????????111
轉接孔????????????????113
轉接槽????????????????115
導管??????????????????13
吸氣裝置??????????????15
電磁裝置??????????????23
本體??????????????????231
導線??????????????????233
線圈??????????????????235
磁力裝置??????????????33
磁體??????????????????331
支撐桿????????????????333
桿體??????????????????335
第一端部??????????????337
第二端部??????????????339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和圖2,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元件取放治具10包括依次連接的一吸取部11、一導管13和一吸氣裝置15。該吸氣裝置15優選帶閥門的氣泵,后續以帶閥門的氣泵為例進行說明。
該吸取部11的一端大致呈一圓臺狀,其上開設彼此相通的一元件收容槽111及一轉接孔113。該吸取部11的另一端開設一轉接槽115,該轉接槽115與該轉接孔113連通。該導管13大致為一彎折成直角的管道,該導管13的一端卡入該轉接槽115內與該吸取部11密封連接,該導管13的另一端與該吸氣裝置15密封連接。該轉接孔113的寬度小于該收容槽111的寬度,防止元件被吸入該轉接槽115從而進入該導管13內。
該元件取放治具10的工作過程如下:
將該吸取部11的收容槽111對準待取元件,打開該吸氣裝置15的閥門使其開始工作,吸取該待取元件。該元件收容在該收容槽111內。該元件取放治具10帶動該元件至相應的元件放置處,關閉該吸氣裝置15的閥門,該元件由該收容槽111脫落至元件放置處。
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采用該吸氣裝置15吸取元件,該元件取放治具10與其它治具無接觸,操作方便且不易損壞。
請參閱圖3和圖4,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元件取放治具20包括依次連接的一吸取部11和一電磁裝置23。本實施方式中的吸取部11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吸取部11結構相同,在此不詳述。該電磁裝置23優選電磁鐵或線圈,本實施例中以電磁鐵為例進行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7124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