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沖擊能量吸收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71104.0 | 申請日: | 2010-04-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021892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4-20 |
| 發明(設計)人: | 崔福植;嚴在星 | 申請(專利權)人: | 崔福植 |
| 主分類號: | E01F15/14 | 分類號: | E01F15/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幸商標專利事務所 11216 | 代理人: | 劉激揚 |
| 地址: | 韓國*** | 國省代碼: | 韓國;KR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沖擊 能量 吸收 裝置 | ||
1.一種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固定于地面上的后面固定部;
前面緩沖部,其按照與上述后面固定部間隔一定距離的方式設置,在車輛碰撞時,1次性地吸收沖擊能量;
第1沖擊吸收部,其由多個支架部、至少2個切削體、分離器構成,該多個支架部設置于上述前面緩沖部和上述后面固定部之間,按照在沿軌和導絲移動的同時,將沖擊能量切換為切削能量的方式設置,該至少2個切削體設置于上述多個支架部之間,該分離器結合于鄰接的上述切削體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沖擊吸收部的上述支架部由槽、固定結合于上述槽底部的兩內側的支承部件構成,在上述支承部件上,按照上述導絲貫通的方式,間隔一定距離而對稱地形成至少2個通孔;
上述切削體為中空的管狀,在一端部形成至少4個切削槽,另一端部按照與上述支架部的通孔相對應的方式結合;
上述分離器為中空的圓筒體,在外側面的中心部,與軸向相垂直地形成一定高度的環狀突部,從上述突部到兩端部,呈一定曲率的錐狀;
形成上述切削槽的上述鄰接的切削體的一端部分別嵌入上述分離器的兩側。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削體的另一端部嵌入固定于上述支承部件的通孔中的結合體的突出架中。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切削體的另一端部,設置在外側彎曲地形成的爪,上述爪直接固定于與上述支承部件的通孔相對應的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架部還包括增強部件,其將上述槽和上述支承部件連接,增強上述槽和上述支承部件的捆束力。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沖擊能量吸收裝置還包括第2沖擊吸收部,其按照多層重合結合于上述第1沖擊吸收部的支架部上,將沖擊能量切換為摩擦力。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沖擊吸收部為側面防護面板,其包括一定長度的滑槽、螺栓穿過的銷孔,重合結合于上述支架部的側部,按照多層而形成。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側面防護面板為呈凹凸狀彎曲地形成,在凹槽部中具有上述滑槽和銷孔的面板或板狀的面板。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沖擊吸收部還包括頂部覆蓋面板,其具有一定長度的滑槽、螺栓穿過的銷孔,重合結合于上述支架部的側頂部,按照多層而形成。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頂部覆蓋面板為呈具有一定曲率的圓板狀,在兩側面的直線角處,形成上述滑槽和銷孔。
11.根據權利要求1~10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導絲的兩端部中的任意的一端部在形成有螺紋的精加工部進行精加工處理。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切削體的外側面或內側面上,還具有沿縱向的多個切削線。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削體中的形成有切削線的部分的厚度相對地小于上述切削體的其它的部分的厚度。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沖擊能量吸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個切削線至少為4個,各自的切削線對應于形成于上述切削體的一端部的切削槽而延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崔福植,未經崔福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71104.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