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有毒有害有機廢水的連續處理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68637.3 | 申請日: | 2010-05-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30589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9-15 |
| 發明(設計)人: | 馬建鋒;李定龍;黃文艷 | 申請(專利權)人: | 常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08 | 分類號: | C02F9/08;C02F1/72;C02F1/28;C02F1/3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東 |
| 地址: | 213164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有毒 有害 有機 廢水 連續 處理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尤其涉及有毒有害有機廢水的連續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化工行業排放的廢水已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20%以上,其中苯酚、苯胺類、硝基苯類及其它有毒有害有機物的排放量又占化工行業廢水排放量的第一位,這類生產廢水成分復雜、濃度高、毒性大、色澤深且難以生物降解,已成為環保界公認的治理難題。
對于這些有毒有害有機化合物,一般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將其去除,常見的有混凝沉淀、化學氧化、吸附等工藝。混凝沉淀對溶解性的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去除效果較差;化學氧化對難降解有機物具有選擇性,但處理成本高,不適合處理量大面廣的城鎮污水。吸附法是去除低濃度污染物的有效方法,但需選擇高效吸附劑等昂貴原料。而以上常見的處理方法中所用的設備簡陋,采用幾個設備串聯使用或者間歇操作,占地面積大,處理復雜,效果差。常見的吸附或化學氧化都需要經過接觸和分離兩個處理過程,這兩個處理過程在一個設備中難以連續操作,若吸附劑需要再生或需連續吸附和氧化,則需要更多的設備和操作過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有毒有害有機廢水的連續處理裝置,在該過程中不消耗表面活性劑等昂貴原料,并且該裝置集吸附、沉淀、澄清、降解反應、回用于一體。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殼體,殼體為上、中、下三段同軸組成的腔體結構,上段的筒體直徑大于下段的筒體直徑,中段為斜邊和水平方向夾角為50~55°的錐體;殼體內腔中自內向外依次同軸套置有內筒、擋圈和錐形筒,擋圈高度與殼體下段高度相當,錐形筒上端大端的周向與殼體內壁相連,下端小端周向與擋圈和殼體底部的連接處相連;錐形筒內圈表面覆蓋有斜管,錐形筒外壁與殼體之間形成凈水室,錐形筒內壁與擋圈之間構成集泥槽;殼體頂端同軸線套有短筒,短筒的筒狀上段高出內筒頂端,下端為逐漸變大的喇叭狀;在短筒上段外壁與殼體內壁之間的空間位置周向固定連接一圈扇形骨架;殼體頂端與短筒之間的間隙處同軸設有環形板,環形板內徑邊緣具有溢流堰,溢流堰頂端高于短筒且低于殼體頂端;凈水管的一端連接環形板的開孔處,另一端向下接至凈水室。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將有毒有害有機化合物處理過程中的混合、吸附、澄清、氧化、回用集為一體,設備占地面積小、處理效率高、處理過程投資小、操作費用低、可連續操作。
2、在吸附后通過沉降分離,在沉降區利用催化劑以及超聲波作用將所吸附的污染物原位氧化,并循環利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中:1.殼體;2.內筒;3.擋圈;4.錐形筒;5.加料管;6.穿線管;7.超聲波發射振子;8.孔;9.管道;10.進水管;11.斜管;12.凈水室;13.集泥槽;14.出水管;15.排泥管;16.短筒;17.扇形骨架;18.環形板;19.溢流堰;20.凈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殼體1是一個由上、中、下三段同軸組成的腔體結構,其中,上段和下段均為筒體結構,上段筒體直徑相對較大,下段筒體直徑較小,在上段筒體和下段筒體之間連接一個錐體形成殼體1的中段,該錐體的斜邊和水平方向夾角為50~55°。
在殼體1內腔中,自內向外依次同軸套置有內筒2、擋圈3和的錐形筒4。擋圈3的高度和殼體1下段直徑較小部分高度相當。錐形筒4上端為大端,下端為小端,大端的周向與殼體1的內壁相連,小端的周向與擋圈3和殼體1底部的連接處相連,加料管5和穿線管6上下并列地分別從殼體1外穿過。在錐形筒4內圈表面覆蓋有斜管11,穿線管6的外端連接有多個超聲波發射振子7,超聲波發射振子7伸入殼體1內,在錐形筒4和擋圈3夾角的空隙處并且位于斜管11的下端口圍成一圈。
在內筒2下端同一水平面的圓周方向平均開有四個孔8,用于廢水回流。進水管10伸入殼體1內與內筒2下端相切連通。在擋圈3下端的同一水平面的圓周方向平均設有四根管道9,管道9連接內筒2,用于吸附后污泥回流。
錐形筒4外壁與殼體1之間形成的腔體為凈水室12。錐形筒4的內壁與擋圈3之間的空間構成集泥槽13,凈水室12設有出水管14,出水管14引出殼體1,集泥槽13設有排泥管15,排泥管15引出殼體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常州大學,未經常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6863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