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采用混合保護層的等離子顯示器及混合保護層的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68542.1 | 申請日: | 2010-05-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264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9-08 |
| 發明(設計)人: | 李青;哈姆·托勒;屠彥;張雄;鄭姚生;匡文劍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J9/20 | 分類號: | H01J9/20;H01J17/16;H01J17/49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張惠忠 |
| 地址: | 210096***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采用 混合 保護層 等離子 顯示器 制備 方法 | ||
1.一種等離子顯示器混合保護層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混料:將含Zn量為30%~50%的Mg1-xZnxO晶體作為源一(1),將含Zn量為0~10%的Mg1-xZnxO晶體作為源二(2),源一(1)和源二(2)的粒徑為200nm~2μm,然后將占總重量50~70%的源一(1)和占總重量30~50%的源二(2)混合形成源三(3);
第二步:配液:將第一步混合后的源三(3)按照使用溶劑重量的5~10%的比例,分散到易揮發的有機溶劑中,經過超聲處理使之均勻分散在溶劑中,得到噴涂溶液(4);
第三步:噴涂:將上述第二步的噴涂溶液(4)裝入噴霧噴槍(5)的料斗內,利用壓力產生的霧化,均勻噴灑在已制備好MgO薄膜(6)的表面,待有機溶劑揮發,便形成MgO薄膜(6)表面上的混和保護層(1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器混合保護層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有機溶劑為乙醇或異丙醇。
3.基于權利要求1所述采用混合保護層的等離子顯示器,包括自上而下布置的第一前基板(7)、第一后基板(8),第一前基板(7)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第一前襯底玻璃基板(10)、第一前基板介質層(13)、前基板MgO薄膜層(6),第一前基板介質層(13)上靠近第一前襯底玻璃基板(10)的一側分別設置第一掃描電極(11)、維持電極(12),第一后基板(8)自下而上依次設置第一后襯底玻璃基板(16)、第一后基板介質層(18),第一后基板介質層(18)上靠近第一后襯底玻璃基板(16)一側設置第一尋址電極(17);第一前基板(7)與第一后基板(8)之間設置障壁(9),MgO薄膜層(6)、第一后基板介質層(18)、障壁(9)之間形成像素空間(19),其特征在于MgO薄膜層(6)朝向像素空間(19)的一側噴涂混合保護層(15);障壁(9)縱向周面及第一后基板介質層(18)朝向像素空間(19)的一側設置第一混合熒光粉層(2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混合保護層的等離子顯示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混合熒光粉層(20)為紅、綠、藍熒光粉層或源二(2)和綠色熒光粉的混合物。
5.基于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混合保護層的等離子顯示器,包括自上而下布置的第二前基板(22)、第二后基板(23),第二前基板(22)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第二前襯底玻璃基板(221)、第二前基板介質層(222)、前基板MgO薄膜層(6),第二前基板介質層(222)上靠近第二前襯底玻璃基板(221)的一側設置第二掃描電極(223),第二后基板(23)自下而上依次設置第二后襯底玻璃基板(231)、第二后基板介質層(232)、后基板MgO薄膜層(61),第二后基板介質層(232)上靠近第二后襯底玻璃基板(231)一側設置第二尋址電極(233);第二前基板(22)與第二后基板(23)之間設置蔭罩(24),蔭罩(24)為包含網孔(25)陣列的導電板,其特征在于前基板MgO薄膜層(6)或后基板MgO薄膜層(61)朝向像蔭罩(24)的一側噴涂混合保護層(15);蔭罩(24)縱向內壁上設置第二混合熒光粉層(201)。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采用混合保護層的等離子顯示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混合熒光粉層(201)為紅、綠、藍熒光粉層或源二(2)和綠色熒光粉的混合物。
7.基于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混合保護層平板等離子體光源,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第三前襯底玻璃基板(2211)、第三前基板介質層(2221)、前基板MgO薄膜層(6)、第三混合熒光粉層(202)、第三后襯底玻璃基板(2311),第三前基板介質層(2221)上靠近第三前襯底玻璃基板(2211)一側設置若干平行電極(27),前基板MgO薄膜層(6)、第三混合熒光粉層(202)之間含有間距(29)形成放電腔體(26),其特征在于MgO薄膜層(6)朝向放電腔體(26)的一側噴涂混合保護層(15)。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器混合保護層,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混合熒光粉層(202)為紅、綠、藍熒光粉層或源二(2)和綠色熒光粉的混合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南大學,未經東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68542.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