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基于耦合誤差建模的多維力傳感器解耦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010168331.8 | 申請日: | 2010-05-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32837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9-15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宋愛國;馬俊青;吳涓;崔建偉;宋光明;李會軍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東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L25/00 | 分類號: | G01L25/00;G06F19/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jīng)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黃雪蘭 |
| 地址: | 210096***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基于 耦合 誤差 建模 多維 傳感器 方法 | ||
1.一種基于耦合誤差建模的多維力傳感器解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3個步驟:
步驟1采用分析法建立耦合誤差理論模型
所述采用分析法建立耦合誤差理論模型的方法是:
步驟1.1:忽略耦合誤差,推導(dǎo)無耦求力公式:
把傳感器視為理想,忽略耦合誤差的存在,假設(shè)在載荷范圍內(nèi)傳感器各維輸出值僅與該維力/力矩的輸入有關(guān),且輸入輸出構(gòu)成線性定常系統(tǒng),則:
us=ks,sfs???s為正整數(shù)????????????????????????????(1)
us表示多維傳感器的第s維輸出值,fs表示在多維傳感器上加載的第s維力/矩,ks,s為待求系數(shù),由式(1)得:
令
式(3)稱為無耦求力公式,
步驟1.2:考慮耦合誤差,推導(dǎo)耦合誤差公式:
對n維力/力矩傳感器,n為正整數(shù),共有n維力/力矩輸入f1,f2,...,fn和對應(yīng)n維輸出值u1,u2,...,un,設(shè)f1對ui的影響值在ui所占的部分為u1,i,f2對ui的影響值在ui所占的部分為u2,i,…,fn對ui的影響值在ui所占的部分為un,i,i=1,2,...,n,
則
us,i為fs對ui的影響值在ui所占的部分,
第i維輸出值的耦合誤差u′i為
其中,s=1,2,...,n;且s≠i,
設(shè)us,i,其中s=1,2,...,n;s≠i與耦合干擾力fs,其中s=1,2,...,n;s≠i之比等于ks,i,則:
us,i=ks,ifs?s=1,2,...,n;s≠i????????????(6)
式(3)近似代入式(6):
解得
us,i=ks,i(k′s,sus)s=1,2,...,n;s≠i????(7)
令ks,ik′s,s=k′s,i,則式(7)可轉(zhuǎn)化為:
us,i=k′s,ius?s=1,2,...,n;s≠i??????????(8)
式(3)與式(8)統(tǒng)稱為耦合誤差模型的系數(shù)求解公式,
式(8)代入(5)得第i維輸出值包含的耦合誤差u′i可由式(9)所示:
式(9)稱為耦合誤差公式,
步驟1.3:推導(dǎo)解耦公式:
將第i維輸出值ui減去該維耦合誤差u′i,得去耦輸出值σi,
σi=ui-u′i????????????????????????????????????(10)
將式(9)代入式(10)得
將σi再代入式(3)中求力/力矩,則完成了各維力/力矩之間的解耦計算,如式(12)所示,
fi=k′i,iσi?i=1,2,...,n??????????????????(12)
將式(11)代入式(12),如式(13):
展開得:
式(13)/(14)稱為解耦公式,
步驟2進行傳感器靜態(tài)標定試驗,獲取靜態(tài)標定試驗數(shù)據(jù):
設(shè)多維力/力矩傳感器的維數(shù)為n,在每維的滿量程測力/力矩范圍內(nèi)平均選取至少m個測量點,m≥20,將載荷從零值逐步加載至正向滿量程,再逐步減少至零;再逐步加載至負向滿量程,再逐步減少至零,記錄靜態(tài)標定試驗數(shù)據(jù),每維得到至少m組數(shù)據(jù),每一組數(shù)據(jù)包括1個輸入力/力矩向量及n維輸出值,假設(shè)在傳感器第s維加載過的力/力矩向量為Fs=[fs,1,fs,2,...,fs,m]T,與其對應(yīng)測出的m組各維輸出值表示為:(fs,1,us,1,1,us,2,1,...,us,s,1,...,us,n,1),(fs,2,us,1,2,us,2,2,...,us,s,2,...,us,n,2),…,(fs,m,us,1,m,us,2,m,...,us,s,2,...,us,n,m)(15)
步驟3根據(jù)步驟2所得靜態(tài)標定實驗數(shù)據(jù)運用系統(tǒng)辨識法確定耦合誤差理論模型中的待定系數(shù):
步驟3.1:求解無耦求力公式的待定系數(shù):用式(15)所示試驗數(shù)據(jù)對式(3)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擬合,具體方法如下:
選取式(15)所示第s維標定實驗數(shù)據(jù)中,加載的力/力矩向量[fs,1,fs,2,...,fs,m]T和與其對應(yīng)的該維輸出值[us,s,1,us,s,2,...,us,s,m]T,如式(16)所示:
(fs,1,us,s,1),(fs,2,us,s,2),…,(fs,m,us,s,m)???(16)
對式(3)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擬合,即:
將第1維力/力矩靜態(tài)標定實驗獲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即s=1時式(16)所示的實驗數(shù)據(jù),對式(3)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擬合,得出參數(shù)k′1,1的最佳估計,
將第2維力/力矩靜態(tài)標定實驗獲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即s=2時式(16)所示的實驗數(shù)據(jù),對式(3)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擬合,得出參數(shù)k′2,2的最佳估計,
以此類推,最后得出式(3)中全部待定常數(shù)即k′ss,s=1,2,...,n的最佳估計值,
步驟3.2:求解耦合誤差公式中的待定系數(shù):用式(15)所示試驗數(shù)據(jù)對式(8)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擬合,具體方法如下:
步驟3.2.1:取式(15)所示第s維的標定實驗數(shù)據(jù)中,第1維輸出值和第s維輸出值,如式(17):
(us,1,1,us,s,1),(us,1,2,us,s,2),…,(us,1,m,us,s,m)????(17)
對i=1時式(8)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擬合,得出參數(shù)k′s,1的最佳估計,
步驟3.2.2:取式(15)所示每組實驗數(shù)據(jù)中第2維輸出值和第s維輸出值,如式(18):
(us,2,1,us,s,1),(us,2,2,us,s,2),…,(us,2,m,us,s,m)????(18)
對i=2時式(8)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擬合,得出參數(shù)k′s,2的最佳估計,
步驟3.2.3:以此類推,最后得出式(8)中待定常數(shù)即k′s,i,其中i=1,2,...,n;i≠s的最佳估計值,
將各維試驗數(shù)據(jù),即s=1,2,...,n時式(17)所示數(shù)據(jù),重復(fù)步驟3.2.1至步驟3.2.3,最后得出式(8)中全部待定常數(shù)即k′s,i,其中s,i=1,2,...,n;i≠s的最佳估計值。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東南大學,未經(jīng)東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68331.8/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