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線纜軸生產工藝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010168007.6 | 申請日: | 2010-05-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11319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8-25 |
| 發(fā)明(設計)人: | 劉帆;薄維 | 申請(專利權)人: | 賽聞(天津)工業(y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7M3/00 | 分類號: | B27M3/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閆俊芬 |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線纜 生產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線纜生產設備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線纜軸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傳統的線纜軸生產工藝一般按照如下步驟:1.軸盤面板下料:手動拼板,根據師傅個人經驗找定長木板進行拼合,拼合成型后手工直接釘合成軸盤;2.軸盤上畫線打孔:根據中心孔位置調節(jié)機器位置,鉆出驅動孔,機器一次只能實現一個驅動孔的成型,木屑飛出未有保護措施,容易誤傷操作人員;3.切圓銑槽:先切圓,再銑槽,兩個工藝需要分步進行;4.軸芯拼版:手工修裁軸芯拼板尺寸,單面銑圓,每個軸芯拼板需要進行兩次立銑才可以成型;5.木軸成型后完全人工組裝,成型效率不高,成品質量較易出現木材劈裂,損壞的情況。綜上,傳統電纜軸存在生產形式單一,工序復雜,成品質量欠佳等缺點。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線纜軸生產工藝。
本發(fā)明線纜軸生產工藝,按照下述步驟進行:
a.根據軸盤拼板圖用氣動截料據裁切木料,先根據軸盤底層拼板圖將裁切好的底層木料進行拼合,再根據軸盤表層拼板圖將裁切好的表層木料進行拼合,最后將底層和表層整合為方型軸盤,所述軸盤拼板圖中給出裁切木料的長度、寬度和厚度尺寸;
b.在上述方型軸盤上畫出軸心孔、驅動孔、螺栓孔和穿線孔的位置,用設置有5個驅動鉆頭和1個軸心鉆頭的鉆孔機一次性將軸心孔和驅動孔加工成型;
c.將上述方型軸盤放置到加工平臺,用切圓銑槽機一次性對方型軸盤切圓、銑槽進行加工;
d.根據軸芯拼版圖裁切尺寸用氣動截料據定長,軸芯拼板圖中給出裁切軸芯拼版的長度、寬度和厚度尺寸,然后用立銑機一次性為軸芯拼版加工弧度和角度;
e.將步驟c中兩個加工成型的軸盤推上木軸裝配機,利用線纜軸裝配機安裝,安裝絲杠裝釘軸心拼版最終組裝為線纜軸。
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使用自制鉆孔機將軸盤上所有通孔一次成型,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用時:120分鐘/人,比傳統工藝節(jié)省60分鐘。
2.使用自制切圓銑槽機,將切圓洗槽兩個傳統工藝流程合二為一,一次成型,提高了生產效率,用時:180分鐘/人,比傳統工藝節(jié)省40分鐘。
3.利用線纜軸裝配機安裝,節(jié)省人力,提高生產效率,用時:150分鐘/人,比傳統工藝節(jié)省50分鐘。
附圖說明
圖1是軸盤底層拼板圖;
圖2是軸盤表層拼板圖;
圖3是方型軸盤示意圖;
圖4是鉆孔機結構圖;
圖5是切圓銑槽機結構圖;
圖6是線纜軸產品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描述。
本發(fā)明線纜軸生產工藝,其特征是,按照下述步驟進行:
a.根據軸盤拼板圖用氣動截料據裁切木料,先根據軸盤底層拼板圖(見圖1)將裁切好的底層木料進行拼合,再根據軸盤表層拼板圖(見圖2)將裁切好的表層木料進行拼合,最后將底層和表層整合為方型軸盤(見圖3),所述軸盤拼板圖中給出裁切木料的長度、寬度和厚度尺寸;
b.在上述方型軸盤上畫出軸心孔、驅動孔、螺栓孔和穿線孔的位置,用設置有5個驅動鉆頭和1個軸心鉆頭的鉆孔機一次性將軸心孔和驅動孔加工成型,鉆孔機結構見圖4,上蓋下表面設置驅動鉆頭1和軸心鉆頭2;
c.將上述方型軸盤放置到加工平臺,用切圓銑槽機一次性對方型軸盤切圓、銑槽進行加工,切圓銑槽機結構見圖5,切圓銑槽機底座表面分別設置切圓刀3和銑槽刀4;
d.根據軸芯拼版圖裁切尺寸用氣動截料據定長,軸芯拼板圖中給出裁切軸芯拼版的長度、寬度和厚度尺寸,然后用立銑機一次性為軸芯拼版加工弧度和角度;
e.見圖6將步驟c中兩個加工成型的軸盤5推上木軸裝配機,利用線纜軸裝配機安裝,安裝絲杠裝釘軸心拼版6最終組裝為線纜軸。
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設計思想的前提下,本領域中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賽聞(天津)工業(yè)有限公司,未經賽聞(天津)工業(y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6800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