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污水處理調節池的浮箱式穩流出水器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59187.1 | 申請日: | 2010-04-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117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8-25 |
| 發明(設計)人: | 翟俊;何強;肖海文;唐川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1/00 | 分類號: | C02F1/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45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污水處理 調節 箱式 流出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穩定出流的輸水裝置。
背景技術
無論是工業廢水,還是城市生活污水,水量在一日24小時內都有變化,為了使 管渠和構筑物正常工作,不受污水流量變化的影響,需在廢水處理設施之前設置調節 池。調節池污水進入生化處理池一般采用泵提升和重力自流兩種形式,對于前者可通 過調節水泵實現水量均衡,對于后者要實現水量恒定存在一定難度。在山地城鎮中, 污水處理廠相對落差一般較大,采用重力自留形式較為普遍,調節池出水量常常因為 池內液面落差較大發生較大變化。對于生化處理工藝,無論好氧還是厭氧處理工藝對 水量的沖擊較為敏感,如何有效控制調節池出水流量,對后續生化處理工藝的穩定運 行至關重要。
因此,針對調節池出水的不穩定性,有效降低由于水量的變化對處理工藝正常運 行的影響,開發一種有效控制調節池出水流量的裝置對水廠的正常運行十分必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調節池出水流量的不均勻性,以及重力流在小城鎮污水處理廠存在的 普遍性,提出一種浮箱式穩流出水器,實現調節池出水流量穩定。針對不同出水流量 要求,可以通過調節吸水管高度和改變吸水管口徑得以實現,設備簡單,成本低廉, 運行安全且無需其他能耗,實用性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污水處理調節池的浮箱式穩流出水器,其包括浮箱、吸水管、壓力平衡管和 輸水軟管。
所述吸水管連接在浮箱下,吸水管一端口敞開,為吸水口,另一端通過固定連接 件與輸水軟管連接。
所述輸水軟管采用可自由彎曲材料,兩端配有固定連接件,一端與吸水管連接, 另一端與調節池的出水管連接,將調節池內的水穩定地輸出。
所述吸水管或輸水軟管上還連接有一壓力平衡管,壓力平衡管的一端伸出液面, 與大氣連通,達到輸水軟管內空氣壓力和大氣壓力平衡的目的,為穩定出流創造條件;
所述吸水管的吸水口端采用喇叭口。所述浮箱采用兩個等體積浮箱通過水平支架 連接構成,在兩浮箱連接的水平支架的中心位置設置旋鈕式鐵夾,固定垂直支桿,垂 直支桿下端連接吸水管。
所述浮箱式穩流出水器的輸水能力可以通過調節吸水管的高度或更換吸水管口 徑來實現,吸水管的高度通過上下移動垂直支桿的位置完成。
本發明涉及的浮箱式穩流出水器可以安裝在調節池與反應池的連接管前端,可以 根據輸水要求設定吸水管高度和吸水管口徑,輸水流量穩定,設備簡單,制作成本低 廉,無需人工控制,管理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浮箱式穩流出水器的結構原理圖;
圖2是浮箱式穩流出水器的平面示意圖;
圖3是浮箱式穩流出水器的剖面示意圖。
圖中:1-浮箱????????2-吸水管的喇叭口
??????3-吸水管??????4-壓力平衡管
??????5-輸水軟管????6-連接件
??????7-水平支架????8-出水管
??????9-垂直支桿????10-旋轉式鐵夾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浮箱式穩流出水器的結構:
參見圖1和圖2,該浮箱式穩流出水器由浮箱1、吸水管3、壓力平衡管4和輸 水軟管5等組成。
兩浮箱1通過水平支架7連接,吸水管3通過垂直支桿9和旋轉式鐵夾10固定 在水平支架7中心,吸水管3一端為吸水端,采用喇叭口2,另一端通過連接件6與 輸水軟管5連接。輸水軟管5采用可自由彎曲材料,兩端配有固定連接件,一端與吸 水管3連接,另一端與調節池的出水管8連接。吸水管3上連接有一壓力平衡管4, 壓力平衡管4的一端伸出液面,與大氣連通。
吸水管的口徑D和吃水深度h是根據調節池設計出水流量Q,通過以下計算公式 確定:
Q——設計流量,m/s;
D——吸水管口徑,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5918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活性炭耐沖刷電極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 下一篇:一種回收碳化硅微粉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