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實現三軸應力條件下巖鹽溶解特性試驗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43927.2 | 申請日: | 2010-04-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19132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9-01 |
| 發明(設計)人: | 任松;楊春和;姜德義;宋書一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17/00 | 分類號: | G01N17/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張先蕓 |
| 地址: | 400044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實現 應力 條件下 巖鹽 溶解 特性 試驗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應力條件下巖鹽溶解特性試驗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實現三軸 應力條件下巖鹽溶解特性試驗的方法。
背景技術
相對其它儲備方式,巖鹽地下油氣儲備庫具有安全、經濟的特點,但國外 巖鹽地下儲庫仍時有事故發生(如油氣滲漏、溶腔失效、地表沉陷等)。目前國 外地下巖鹽儲庫幾乎都建在巨厚鹽丘中,而我國可建地下儲庫的巖鹽均為層狀 巖鹽,具有厚度薄、夾層多、品位低、埋深大(湖北云應巖層埋深為2000m) 的特點。相比之下我國地下巖鹽儲庫建設難度更大、運行風險更高。控制巖鹽 地下儲庫的形狀是減少事故和避免營運風險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理想形狀的 儲庫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密閉性及更長的使用壽命。巖鹽溶解特性的研究是巖 鹽儲庫形狀控制的基礎,然而由于受制于試驗技術,針對我國層狀巖鹽在三軸 應力條件下的溶解特性試驗幾乎沒能開展。現有技術中,將所取巖鹽塊樣分別 加工成方塊試樣,并對方塊試樣的五個表面進行密封處理,以使溶解僅在一個 面上發生。湯艷春使用這種方法在單軸壓縮條件下進行了巖鹽應力-溶解耦合效 應的細觀力學試驗,研究了巖鹽的細觀力學性質、巖鹽溶解階段力學性質的變 化以及在不同破壞狀態下巖鹽溶蝕速率的變化規律,表明應力狀態對鹽巖溶蝕 速率影響很大。
因此,現有試驗方法均存在如下不足:一、巖鹽只受單軸應力,無法實現 三軸應力條件下的溶解試驗;二、難以實現溶解水的壓力、濃度、流速和溫度 等參數的統一調控。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巖鹽三軸受力,溶解水壓、 濃度、溫度和速度可調,且調節方便,同時測試精度更高的實現三軸應力條件 下巖鹽溶解特性試驗的方法,該方法更真實的模擬鹽巖實際溶解環境,以獲得 更真實的試驗數據,用來指導工程實際。
本發明提供的實現三軸應力條件下巖鹽溶解特性試驗的方法,首先,選取 巖鹽制作成圓柱狀結構的巖鹽試件,在巖鹽試件中心軸向上設置通水孔;然后, 從周圍向巖鹽試件施加圍壓,并從軸向上向巖鹽試件施加軸壓;再然后,將溶 解水從通水孔流過進行溶解實驗;最后,改變巖鹽的受力狀態、溶解水的壓力、 溶解水的濃度、溶解水的流速和/或溶解水的溫度進行巖鹽溶解速度測試,得 出試驗數據。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從周圍向巖鹽試件施加圍壓,從軸向上向巖鹽 試件施加軸壓,使巖鹽處于三軸應力狀態,達到真實模擬鹽巖實際溶解環境的 目的;巖鹽試件的中心軸向上設置通水孔,將溶解水從通水孔流過,進行溶解 試驗;同時巖鹽試件的圍壓和軸壓可調,溶解水的壓力、濃度、溫度和流速均 可調節。
附圖說明
附圖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
實現三軸應力條件下巖鹽溶解特性試驗的方法,首先,選取巖鹽制作成圓 柱狀結構的巖鹽試件1,在巖鹽試件1的中心軸向上設置通水孔2;然后,從周 圍向巖鹽試件1施加圍壓3,并從軸向上向巖鹽試件1施加軸壓4,如附圖所示; 再然后,將溶解水從通水孔2流過進行溶解實驗;最后,改變巖鹽試件1的受 力狀態、溶解水的壓力、溶解水的濃度、溶解水的流速和溶解水的溫度進行巖 鹽溶解速度測試,得出試驗數據。
上述實現三軸應力條件下巖鹽溶解特性試驗的方法中,巖鹽試件也可制作 成方塊結構,在方塊結構的巖鹽試件上豎直設置通水孔,從四周向方塊結構的 巖鹽試件施加圍壓,從上下方向上對巖鹽試件施加軸壓,同樣可實現本發明的 目的,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中。
對巖鹽試件周圍施壓(圍壓)和軸向施壓(軸壓)方式可通過液壓泵控制 實現,而且圍壓和軸壓均可通過液壓閥調節;通入溶解水的方式可采用高壓管 與通水孔2的進口密封連接,高壓管內溶解水的壓力和流速可通過水泵和水閥 進行調節,溶解水也可通過溫控器控制溫度,最終實現巖鹽試件的圍壓和軸壓 可調,溶解水的壓力、濃度、溫度和速度均可調節,更能真實模擬鹽巖實際溶 解環境的目的。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 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 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 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4392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