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溴/銻阻燃增強聚酰胺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140530.8 | 申請日: | 2010-03-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757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1-03 |
| 發明(設計)人: | 徐東;賀永;楊海靈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77/06 | 分類號: | C08L77/06;C08L25/04;C08L51/06;C08K13/04;C08K3/22;C08K3/3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興科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杜啟剛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阻燃 增強 聚酰胺 復合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高分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溴/銻阻燃增強聚酰胺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在電子電氣行業在大量使用阻燃增強聚酰胺材料,其所使用的阻燃體系大部分為溴/銻阻燃體系,因其效率高、用量少,對材料的性能影響小,且價格適中,其效能/價格比非其他阻燃體系所能匹敵,因而獲得廣泛的應用。漏電起痕指數(CTI值)表示的是塑膠材料到何電壓為止不發生漏電破壞,是電子電氣行業對塑膠材料電氣性能評價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用溴/銻阻燃體系所制備的材料CTI值普遍比較低,如阻燃增強聚酰胺材料的CTI值一般不超過300V,這大大限制了溴/銻阻燃材料的應用范圍。用無鹵阻燃體系所制備的材料CTI值可高達600V,但現有技術中,無鹵阻燃材料存在價格高,耐溫低,韌性差等諸多缺點,根本無法在國內推廣使用。在許多電子電氣行業,尤其是無人看管電氣上,都要求所用的阻燃塑膠材料的CTI值必須大于400V以上,目前應用較多的是采用紅磷作為阻燃劑,所制備的阻燃增強聚酰胺材料的CTI值一般在450V左右。但是,紅磷阻燃材料著色性差,只能做本紅色和黑色,并且存在加工氣味難聞,對金屬嵌件腐蝕嚴重等缺點,難以滿足電子電氣行業對塑膠材料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根據目前市場的實際情況,提高溴/銻阻燃增強聚酰胺材料的漏電起痕指數,擴展其應用范圍,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物理力學性能好,漏電起痕指數值高的溴/銻阻燃增強聚酰胺復合材料。
本發明另一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物理力學性能好,漏電起痕指數值高的溴/銻阻燃增強聚酰胺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溴/銻阻燃增強聚酰胺復合材料,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組分組成:
聚酰胺????????21.5~71%;
增強劑????????10~45%;
溴系阻燃劑????15~22%;
協效阻燃劑A???2~4%;
協效阻燃劑B???2~4%;
抗氧劑????????0.1~0.4%;
相容劑????????2~4%。
以上所述的溴/銻阻燃增強聚酰胺復合材料,所述聚酰胺為聚己二酸己二酰胺。所述增強劑為玻璃纖維。所述溴系阻燃劑為溴化聚苯乙烯。所述協效阻燃劑A為三氧化二銻。所述協效阻燃劑B為偏硼酸鋇。所述抗氧劑為N,N-雙-[3-(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酰基]己二胺。所述相容劑為聚苯乙烯接枝馬來酸酐。
以上所述的溴/銻阻燃增強聚酰胺復合材料,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組分組成:
聚酰胺????????40~50%;
增強劑????????20~35%;
溴系阻燃劑????17~20%;
協效阻燃劑A???2.5~4%;
協效阻燃劑B???2~3.5%;
抗氧劑????????0.2~0.3%;
相容劑????????2.5~3.5%。
一種上述溴/銻阻燃增強聚酰胺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步驟:
a:稱量:按照權利要求1的配比稱量原材料;
b:混合:將各組分放入攪拌桶中充分混合;
c:將上一步驟混合好的原料投入到雙螺桿擠出機的加料斗,增強劑從側喂料口加入,經熔融擠出,造粒。加工工藝如下:雙螺桿擠出機一區溫度240-280℃,二區溫度250-290℃,三區溫度250-290℃,四區溫度240-280℃,機頭250-300℃,停留時間1~2min,壓力為12-18MPa。
本發明溴/銻阻燃增強聚酰胺復合材料由于偏硼酸鋇和相容劑SMA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漏電起痕指數值,并且有效提高了復合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達到電子電氣行業,特別是無人看管電氣行業上對塑料材料的性能的高需求,并且成本低廉,加工工藝方便簡單,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闡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4053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