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L-2-氨基丁酸的生產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139227.6 | 申請日: | 2010-04-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212567A | 公開(公告)日: | 2011-10-12 |
| 發明(設計)人: | 楊晟;范文超;陶榮盛;朱傅赟;沈正權;陸沈高;陳濤;潘震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湖州工業生物技術中心 |
| 主分類號: | C12P13/04 | 分類號: | C12P13/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肖劍南 |
| 地址: | 313000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氨基 丁酸 生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物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關于一種L-2-氨基丁酸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L-2-氨基丁酸,英文名為L(+)-2-Aminobutyric?acid,分子式為C4H9NO2,CASNo.為1492-24-6,是一種非天然的手性α-氨基酸,是新型抗癲癇藥——左乙拉西坦的主要生產原料。左乙拉西坦是比利時UCB(優時比)公司開發研制的一種新型抗癲痢藥,于2000年4月獲得FDA批準,在美國和歐盟上市,主要用于治療局限性及繼發性全身性癲癇。目前在全球超過66個國家和地區上市,全球有超過100萬人的治療記錄,是目前美國癲癇治療中應用最多的新型抗癲癇藥物。2007年3月10日正式在中國上市。隨著左乙拉西坦的推廣,L-2-氨基丁酸需求量也在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據IMS?Health(艾美仕市場調研咨詢公司)銷售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9月份,其片劑全年銷售額約為13.58億美元,是一個重量級的藥物。2009年該藥物的專利保護到期,市場需求量大幅增加,作為關鍵中間體的L-2-氨基丁酸的市場需求也隨之增加。L-2-氨基丁酸也是合成抑菌抗結核藥乙胺丁醇的關鍵手性前體,其作為合成手性藥物的手性元,已成為多種手性藥物的重要手性中間體。
在對于酶法生產L-2-氨基丁酸的研究中,轉氨酶法是目前報道較多的方法。早期,Rozzell等采用各種酮酸和谷氨酸為底物,在氨基酸轉氨酶(aromaticaminotransferase)的作用下生成L-2-氨基丁酸,但是由于轉氨是一種動態平衡,轉化反應的收率只有50%。他們繼而對這一工藝進行了改進,引入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synthase),提高了收率[Rozzell,J.,Production?of?L-amino?acids?bytransamination.1985,US?Patent:4518692]。Fotheringham等在Rozzell等人研究的基礎上,以L-蘇氨酸為原料,建立了三酶體系制備L-2-氨基丁酸的方法,其中,三酶體系為蘇氨酸脫氨酶、芳香氨基酸轉氨酶、乙酰乳酸合成酶。如圖1所示,通過蘇氨酸脫氨酶的作用生產丁酮酸,丁酮酸在芳香氨基酸轉氨酶的作用下,以天冬氨酸為氨基供體轉化為L-2-氨基丁酸,天冬氨酸轉化為2-氧代丁二酸,2-氧代丁二酸自發脫羧形成丙酮酸,丙酮酸在乙酰乳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了乙酰乳酸,乙酰乳酸自發脫羧后形成3-羥基-2-丁酮。以該法生產L-2-氨基丁酸,轉化率只有54%,濃度只有20多g/L,而且轉化時產生一定量的副產物NH3、L-丙氨酸和3-羥基-2-丁酮,且由于L-2-氨基丁酸與副產物L-丙氨酸性質相似,影響L-2-氨基丁酸進一步純化[Fotheringham,I.,et?al.,Engineering?of?a?novel?biochemicalpathway?for?the?biosynthesis?of?L-2-aminobutyric?acid?in?Escherichia?coli?K12.Bioorganic?&?medicinal?chemistry,1999.7(10):p.2209-2213.]。
氨基酸氧化酶法以化學合成的混旋2-氨基丁酸為底物,使用D-氨基酸氧化酶在金屬催化劑的作用下制備L-2-氨基丁酸,分離收率可達95%以上[Fotheringham,I.,et?al.,Preparative?deracemization?of?unnatural?amino?acids.Biochemical?SocietyTransactions,2006.34:p.287-290.],由于化學合成混旋2-氨基丁酸的成本較高,特別是金屬催化劑的成本高,所以該路線并不適合于工業化生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湖州工業生物技術中心,未經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湖州工業生物技術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3922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