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遙感數據的自適應傳輸技術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35246.1 | 申請日: | 2010-03-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33850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9-15 |
| 發明(設計)人: | 張立光;林鵬;張亮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聯合泰信(北京)通訊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8C17/02 | 分類號: | G08C17/02;G01W1/00;H04L29/08;H04W84/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88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遙感 數據 自適應 傳輸 技術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氣象眼環境監控及災害預警系統中的一部分,特別涉及一種遙感數據的自適應傳輸技術。
背景技術
氣象監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由于大量的監測點需要安放在荒郊野外、人煙稀少的野外山區或大片的森林中,由于沒有有線網絡往往需要人工值守。而移動車載氣象監測裝置由于沒有很好無線傳輸技術,往往不能實時傳回監測數據。采用本發明所發明的遙感數據的自適應傳輸技術就可解決無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不是很可靠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遙感數據的自適應傳輸方式,其特征在于:數據采集設備采集的數據都連接在數據處理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又連接到路由模塊,而路由模塊分別與以太網模塊、傳輸網模塊、WIFI模塊、3G模塊、信令網模塊、備用模塊插槽相連。在發送同一數據時其網絡優選邏輯特征在于以太網模塊優先傳輸網模塊,傳輸網模塊優先WIFI模塊,WIFI模塊優先3G模塊,3G模塊優先信令網模塊。在發送不同數據時其網絡優選邏輯特征在于,根據數據處理模塊接收到的數據格式選擇傳輸模塊。當數據處理模塊接收到的數據中包含指定網絡優選策略,按該策略執行。權利要求4的邏輯關系優先權利要求3的邏輯關系,權利要求3的邏輯關系優先權利要求2的邏輯關系。根據以上的邏輯關系通過數據采集設備采集的數據發送到數據處理模塊,數據處理模塊根據數據特征連接路由模塊并自動選擇最優網絡發送回監控中心。最后以太網模塊、傳輸網模塊、WIFI模塊、3G模塊、信令網模塊、備用模塊插槽的設備及網絡狀況都通過路由模塊反饋到數據處理模塊,再通過數據處理模塊上傳同數據采集設備的核心處理器,以便于核心處理器作出網絡策略判斷。
本發明的效益是可以將數據采集點設置在任何無有線網絡的野外,實現24小時的監測,對采集的數據及視頻信息及時準確完整的發回監測中心。無需人工值守和人工干預,而且也可應用于車載氣象監測設備的數據實時發送而無需等到車載設備返回基地后在做手工數據遷移。采用成本低廉的無線網絡而不是價格昂貴的衛星線路,大大降低的單點運行成本。同時可通過該技術實現對數據采集設備的遙控、遙測、遙調、遙信和遙視等五遙管理。
附圖說明
圖1為遙感數據的自適應傳輸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遙感數據的自適應傳輸技術的工作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太網模塊所使用的傳輸規格為100BASE-FX(100BASE-FX特別適合于有電氣干擾的環境、較大距離連接、或高保密環境等情況下的適用)。
傳輸網模塊所使用的傳輸規格為調制PCM編碼方式的E1線路接口。
WIFI模塊所使用的傳輸規格為IEEE?802.11b/g/n全兼容標準。
3G模塊所使用的傳輸規格,兼容目前主流運營商的三種傳輸技術TD-SCDMA/WCDMA/CDMA2000。
信令網模塊所使用的傳輸規格,兼容目前主流運營商的GPRS/CDMA傳輸技術。
當路由模塊通過以太網模塊、傳輸網模塊、、WIFI模塊或3G模塊任意一種進行數據傳輸時,均使用TCP/IP協議自動登陸中心服務器。
當路由模塊通過信令網模塊進行數據傳輸時選擇TCP/UDP連接監控中心的通訊傳輸平臺收發數據。
當一組數據傳輸完畢后,數據處理模塊(8)將從新進行下一組數據的邏輯排序,以保證實現斷線自動重連,自恢復、和線路的高穩定性。
具體工作流程原理詳見圖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聯合泰信(北京)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聯合泰信(北京)通訊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3524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手機讀書伴侶及閱讀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多功能遠程監控報警系統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