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非對稱結構陶瓷超濾膜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133256.1 | 申請日: | 2010-03-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915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8-04 |
| 發明(設計)人: | 范益群;邱鳴慧;徐南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D71/02 | 分類號: | B01D71/02;B01D67/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華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濤;袁正英 |
| 地址: | 210009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對稱 結構 陶瓷 超濾膜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陶瓷超濾膜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涉及以一維纖維狀材料為過渡 層,溶膠顆粒為分離層的非對稱結構的陶瓷超濾膜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陶瓷膜是一種非對稱結構的功能陶瓷材料,具有耐酸堿、耐有機溶劑、耐高 溫等特性,在化學工業、食品工業、制藥工業、環境保護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 用。一般來說,工業應用的陶瓷超濾膜由多孔載體、中間過渡層和分離層組成, 過渡層通常采用固態粒子燒結法制備,分離層則多由溶膠-凝膠法制備。每一層 都需經過燒結以獲得足夠的強度,孔道則由球形顆粒堆積形成的孔隙決定。
采用溶膠-凝膠法制備分離層,理論上可以控制溶膠粒徑在納米級以內,在 支撐體上形成超濾膜。但為獲得高質量的分離層,通常需要在大孔載體上涂覆一 層或幾層過渡層,每一層都必須經過“涂膜-干燥-焙燒”過程,增加了超濾膜的制 備難度和成本。同時,在大孔載體上涂覆一層或多層過渡層,增加了膜阻力,損 失滲透性能。因此,過渡層的結構對超濾膜的滲透性能和分離精度,以及制備成 本都有很大影響,在確保分離層分離精度的前提下,對過渡層材料進行設計具有 重要意義。
自1991年Iijima首次報道了碳納米管之后,各種一維材料,如納米管、納 米線[Annu.Rev.Mater.Res.,2004,34:83]和納米纖維[Adv.Mater.,2004,16:1151] 相繼被成功制備,采用新型的纖維狀材料在多孔支撐體上制備膜層已有報道。中 國專利CN?1899679A《非對稱多孔陶瓷超濾膜及其制備方法》,涉及在大孔支撐 體上采用金屬氧化物纖維制備過渡層,并在過渡層上采用更細的金屬氧化物纖維 制備分離層,該發明的優點是提高了孔隙率,由γ-Al2O3纖維制備了孔徑為 160~180nm的過渡層和孔徑為65nm的分離層,與具有同樣分離效率的傳統顆粒 堆積的陶瓷膜相比,滲透通量提高2倍以上;該專利認為纖維有更多的接觸點, 可以提高燒結后的強度。同樣方法制備的兩層纖維膜,分離層孔徑60nm,對60nm 微球的截留率卻僅為96.8%[Adv.Mater.,2007,19(6):785-790],與溶膠-凝膠法制 備的小孔徑超濾膜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這說明以纖維制備更小孔徑、分離精度更 高的分離層存在技術難度。而且盡管纖維之間有較多的接觸點,但是由于堆積孔 隙高造成強度低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需要進一步增加纖維接觸點的頸部接觸面 積以提高纖維層內部的結合強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溶膠-凝膠法制備超濾膜,周期長、成 本高、通量隨過渡層數量和厚度的增加而損失嚴重;現有以纖維材料制備的超濾 膜雖然通量大,但是強度低,進一步降低孔徑也存在困難。因此提出一種非對稱 結構陶瓷超濾膜,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上述陶瓷超濾膜的制備方法,采用 一維纖維材料構建過渡層,溶膠制備分離層,并在過渡層纖維主體相中加入溶膠, 提高其內部結合強度,實現兩層膜的共燒結制備。所制備超濾膜孔徑均一,結構 完整,為超濾膜的制備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對過渡層材料進行改進,利用纖維狀材料在多孔 支撐體表面迅速架橋,形成過渡層,在過渡層表面,涂覆一次或多次溶膠制膜液, 形成分離層。在過渡層中加入溶膠,經過干燥后會形成凝膠有效防止內滲;燒結 過程中,通過膠體粒子增強纖維接觸點的頸部連接,在低于800℃的溫度下實現 過渡層與分離層的共燒結制備。
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為:一種非對稱結構陶瓷超濾膜,其特征在于在大孔 支撐體上由一維纖維狀材料構建過渡層,由膠體顆粒堆積在過渡層上形成分離 層;其中過渡層材料中加入膠體顆粒,煅燒時膠體顆粒增強纖維之間的頸部連接; 煅燒后過渡層由纖維和膠體顆粒共同組成,其中過渡層中溶膠顆粒重量與纖維重 量的比為0.01~0.4,分離層由膠體顆粒堆積形成。
優選過渡層厚度為5~50μm,孔徑為50~500nm;分離層厚度為0.5~5μm,孔 徑為2~50nm。
優選上述過渡層中的一維纖維狀材料至少為氧化鋁、氧化鈦、莫來石或鈦酸 鉀中的一種;一維纖維狀材料的形貌至少為纖維(包括普通纖維和納米纖維)、 納米線、納米管、納米棒或晶須(包括普通晶須和納米晶須)中的一種;其直徑 為5~400nm;長徑比為20∶1~500∶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工業大學,未經南京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3325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