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化瘀溫經疏通輸卵管的藥物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133134.2 | 申請日: | 2010-03-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198243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9-28 |
| 發明(設計)人: | 王忠民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忠民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2 | 分類號: | A61K36/9062;A61K9/00;A61K9/48;A61K9/20;A61K9/16;A61P15/00;A61P15/08;A61P35/00;A61P3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1008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化瘀 疏通 輸卵管 藥物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化瘀溫經疏通輸卵管的藥物,特別是涉及一種以植物中藥且全部為藥食兩用的中藥為原料制成的、具有標本兼治功能的輸卵管梗阻、輸卵管積水、輸卵管通而不暢、血瘀痛經、卵巢囊腫藥物。
背景技術
女性輸卵管梗阻為最常見的不孕病因之一,文獻報道占女性不孕癥的1/3以上。該癥常常是與其慢性感染、反復流產等因素有關,局部組織水腫、增生,致使輸卵管通暢、蠕動功能受限,直接影響精卵結合于與受精卵返回宮腔,最終發生女性不孕。這種病理改變,往往與祖國醫學中的血瘀氣滯有關。
在一般情況下,現代醫學對輸卵管梗阻、積水往往運用抗生素等治療。但對于已經成為慢性感染的輸卵管等器官,并非一定有病原微生物檢出,而輸卵管組織粘連、水腫等是其突出的特征。在這種情況用抗生素治療難以使粘連的組織松解,難以使梗阻的輸卵管暢通,也難以使水腫、淤血、粘連的組織得到緩解乃至康復。
即使在外力(如輸卵管通水)作用下使粘連的組織松解,但這種外力是有限度的,無法長期運用。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活絡、健脾利水、益氣除滯的中藥,則可以有效促進病變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纖毛組織的修復,進而實現輸卵管疏通、淤血組織破解的效果。
在目前使用的一些活血化瘀中成藥中,缺乏溫經散寒、除滯通絡、標本兼治的藥物。根據祖國醫學的理論,一些慢性感染包括一些感染后導致的淤血現象,并非符合“炎癥必須清熱解毒”一般規律,相反,一些慢性炎癥特別是一些經久不愈的慢性炎癥,常常具有陰證、寒證的特征。
臨床實踐表明,輸卵管炎癥變化為組織粘連、管腔積水、局部梗阻等狀況,符合中醫陰證、寒證的特點,因此,用具有振奮陽氣、溫通經絡、化瘀行滯藥物巧妙處方,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可行的。
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針對慢性炎癥的陰寒特征而處方的中藥處方鮮見,特別是針對婦科感染疾病形成的組織淤血、組織粘連、組織水腫等引發的包塊的中成藥,文獻資料檢索尚未發現。為此,根據這一特征發明一種溫通經絡、化瘀行滯、消除慢性炎癥的中成藥,非常有利于臨床,也是臨床開發新品種藥物的基本原則。
如何快速疏通輸卵管,目前是醫學上的一個棘手的課題。令人不安的是,近年來輸卵管疾患發病率已成大幅上升趨勢。利用安全、有效的中成藥治療輸卵管梗阻、輸卵管積水、卵巢囊腫等,對減少患者創傷、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都是十分有益的,也是發明者多年中醫藥研究的目標。
運用中醫陰寒理論組方,治療婦科慢性炎癥引發的淤血疾病,縱觀中西藥市場,該類藥物尚屬空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振奮陽氣、溫通經絡、化瘀行滯的中成藥,治療婦科慢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針對輸卵管梗阻或積水、卵巢囊腫、血瘀型痛經等疾病,療效可靠、見效迅速、標本兼治,為臨床提供一種新型、安全、高效的治療藥物。
本發明以傳統的辨證施治為準則,振奮陽氣消除炎癥,溫通經絡松解粘連、化瘀行滯疏通梗阻,用藥主次分明,配方恰如其分,辨證與辨病結合,中醫與西醫合參,所用藥物均經現代醫學有關藥理實驗證明其促進組織血瘀循環、增強吞噬細胞吞噬的顯效性與可靠性,證明其化瘀、通絡、消腫、消炎的顯效性與可靠性,而目每味藥物均提示沒有毒副作用。
本發明是以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化瘀溫經疏通輸卵管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用常規制備方法制成:桃仁10-30份、紅花10-30份、肉桂10-30份、香櫞12-30份、佛手10-25份、陳皮10-25份、高良姜10-25份、甘草10-20份、白芷10-25份、茯苓10-30份、魚腥草10-30份。
上述原料藥及用量配方,是發明人20多年臨床試驗才得出的,在上述用量范圍內均具有顯著的療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忠民,未經王忠民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3313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