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來自中藥黃芩的黃芩苷離子對藥物和制備方法及其用途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110414.1 | 申請日: | 2010-0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24061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9-08 |
| 發明(設計)人: | 曾建國;談滿良;賀曉華;杜方麓 | 申請(專利權)人: | 曾建國 |
| 主分類號: | C07H17/07 | 分類號: | C07H17/07;C07H1/00;C07D491/056;A61K31/7048;A61K31/4355;A61P29/00;A61K8/60;A61K8/49;A23K1/14 |
| 代理公司: | 長沙市融智專利事務所 43114 | 代理人: | 顏勇 |
| 地址: | 410011 湖南省***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來自 中藥 黃芩 離子對 藥物 制備 方法 及其 用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來自中藥黃芩的黃芩苷離子對藥物和制備方法,以及該藥物在抗菌 方面具體是人用藥、獸用藥以及日化產品中的制藥用途。
背景技術
近年來,由于人類對于抗生素的濫用,細菌對各類抗生素的耐藥性一直呈現快速上 升趨勢。中國是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由此造成的細菌耐藥性問題尤 為突出。臨床分離的一些細菌對某些藥物的耐藥性已居世界首位。例如,上海感染的金 黃色葡萄球菌中,80%已經產生了對青霉素G的耐藥性。凱福隆、頭孢三嗪等第三代的 頭孢類菌抗生素的應用已日趨普遍,抗生素品種的選用明顯超前。喹諾酮類抗生素進入 我國僅僅20多年,耐藥率已經達60%~70%。許多常用抗生素抗菌效能日漸減低,抗生 素耐藥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難題。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稱, 面對近半個世紀以來迅速增長的抗生素耐藥問題,醫學界束手無策。
面對日益嚴重的細菌耐藥性問題,減少耐藥菌株的生成和研制新的抗菌消炎藥物成 為21世紀醫學界的重要課題。盡管科學家努力研究和制造更廣譜、作用更強的抗生素, 但新的抗生素的產生明顯跟不上耐藥菌株形成的速度,而且研制一個新的抗生素所花費 時間和成本都是難以想象的。在現代化抗生素誕生之前,中藥幾千年來為中國人的健康 做出了重大貢獻,例如在一些殺菌、消炎方面中藥體現出特有的作用。基于中醫藥理論, 大多數清熱燥濕類中藥均具有程度不等的殺(抑)菌活性,并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且在治 療細菌感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由于中藥的特殊性,細菌較少對中藥產生耐藥性,研 究具有高效、廣譜、低耐藥性的中藥藥物,對于治療細菌性炎癥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ngi的干燥根,具有清熱燥濕、瀉 火解毒之功效,而黃芩苷(baicalin,C21H18O11)是從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igi)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一種黃酮類化合物,其分子式為C21H18O11、分子量為446.36, 熔點223-225℃,[α]18D+123℃(c=0.2,吡啶-水);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吡啶 中,可溶于碳酸氫鈉、碳酸鈉、氫氧化鈉等堿性溶液中,但在堿液中不穩定,漸變暗棕 色,微溶于熱冰醋酸,難溶于甲酸、乙酸、丙酮,幾乎不溶于水,乙醚、苯、氯仿等。
目前證實黃芩苷具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病毒、抗腫瘤、清除氧自由基、抗心 律失常、擴張心腦血管、保護腦神經細胞、保肝利膽、降壓、利尿、鎮靜、解熱、抑制 醛糖還原酶等作用,已收載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品標準化學藥品地方標準上升 國家標準第10冊239號(國家藥典委員會編),其中規定含黃芩苷不得少于90%(注射 用);黃芩苷不得少于83%(口服用)。2005年版《中國藥典》收載黃芩提取物,規定 含黃芩苷不得少于85%。因此,已有將黃芩苷作為抗菌藥的應用研究,已發揮其抑菌抗 炎、清熱解毒、鎮靜、降壓、神經保護等藥理作用。
然而,在長期的藥物研究中,由于黃芩苷極難溶于多種無機和有機溶劑,水溶性和 脂溶性差,并且在堿液中不穩定,因此限制了黃芩苷的生物利用度。另外,長期單一使 用黃芩苷的中藥成分,也會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因此使得其抗菌譜不夠廣泛。
綜合所述,目前需要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黃芩苷的生物利用度、擴大黃芩苷的抗菌譜、 增強黃芩苷藥效的方法及其產品。
發明內容
本發明人基于通過多年對黃芩等天然物質研究積累,突破對于黃芩苷開發的傳統思 路,即不再局限于選擇適于黃芩苷的合適載體或配伍劑,也不再對黃芩苷進行酸/堿基團 的鹽化處理,而是創造性的選擇一種能夠增強黃芩苷的抑菌協同效應、同時又能顯著提 高生物利用度的中藥單一成分,并將二者非常規地通過分子間靜電引力作用結合成新的 配對化合物(即離子對化合物),從而最終獲得一種來自中藥的新的離子對化合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曾建國,未經曾建國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1041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合成N-異丙基羥胺的方法
- 下一篇:倍比力矩電磁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