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浸泡篩選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方法及處理設備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07051.6 | 申請日: | 2010-0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11130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8-25 |
| 發明(設計)人: | 李永旺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永旺 |
| 主分類號: | B09B3/00 | 分類號: | B09B3/00;B09B5/00;B03B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25100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浸泡 篩選 處理 城市生活 垃圾 方法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具體涉及通過將大量垃圾浸泡后篩選分離 處理的方法以及浸泡篩選處理垃圾的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將垃圾傾倒于無人居住的空曠地帶,任其自然風化和分解;
二:將垃圾傾倒在挖好的大坑中,填滿后再垃圾上覆蓋土層,將垃圾填埋。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又有更為科學的垃圾處理方法:
三:焚燒發電法,將有機垃圾分離出來,建造火力發電產焚燒發電;
四:分解發電法,將垃圾填埋,在垃圾上覆蓋密封層,在垃圾中充入分解 化學物質,使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甲烷等燃燒氣體,利用該分解的氣體燃燒 發電。
該幾種城市垃圾處理方法有如下缺點:
1、傾倒于空曠地帶會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并污染周圍環境。
2、填埋處理垃圾很難將垃圾分解,其有害物質會存在地表很長時間,而且 污染地下水資源。
3、焚燒發電和分解發電都會產生二次污染,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浸泡篩選的方法快速處理城市生活垃 圾的方法,以及浸泡篩選處理垃圾的設備。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用浸泡篩選的方法能簡單快速處理垃圾,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垃圾轉化為 可再利用。垃圾浸泡具有以下作用:浸泡能使溶性垃圾溶解,使此類垃圾從固 體轉變成液體,便于處理;在浮力的作用下,池底垃圾如果有少少滾動,極快 地形成沉積物和浮游物兩層垃圾,沉積物處理非常簡單,浮游物中的固體垃圾 (如薄膜制品、泡沫制品等)較難處理,此類垃圾可以流動,所以出池非常快, 處理此類垃圾的最佳方法是篩選,篩選后的垃圾用水洗干凈易以分類,把此類 垃圾分類清理完后,垃圾處理工作基本完成。
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城市垃圾通過卡車倒入大型垃圾池中,并用機械設備鏟平。
b、往池子里充水,使垃圾剛好浸泡于水中。
c、垃圾浸泡一段時間之后,大部分可溶解垃圾溶解,不能溶解的垃圾沉在 池底或浮游在水中,然后適量打開大型垃圾池中的出水口閘門,通過一級鐵條 篩網將大塊垃圾與已經溶解的垃圾分離,初步分離出大件垃圾與密度大的垃圾, 并進行回收利用。
d、經過一級篩選后的垃圾主要包括有機溶液和體積較小物體的流體垃圾, 流體垃圾通過管道排放到能夠旋轉的網狀滾筒中,滾筒的滾動可以將固體垃圾 重量分散并且將垃圾均勻的分離出筒,進一步分離出固體垃圾和溶液垃圾,溶 液垃圾通過滾筒網落入水槽內,固體垃圾從滾筒出來后掉落到二級鐵篩網上。
e、帶有小顆粒的固體垃圾和液體流入到沉沙池中沉積,沙粒泥漿沉積,污 水、污泥經出口流入污水池,再用抽沙泵抽取沉沙池中沙粒泥漿進行二次篩選。
f、抽取的沙粒泥漿在作進一步篩選分離出碎石、雜物和沙粒固體。垃圾經 過一級鐵條篩網和大型網狀滾筒時,防止大件垃圾阻塞,同時利用噴水槍噴射 高壓水進行網面疏通。
浸泡篩選處理城市生活垃圾設備,它包括大型垃圾池,在大型垃圾池一側 連接兩個沉沙池,該沉沙池水平高度低于大型垃圾池池底的水平高度,其特征 在于:所述垃圾池一側有出水口閘門,出水口閘門上方有一級鐵條篩網,出水 口閘門連接出水管道,管道出口處有一個大型網狀滾筒,大型網狀滾筒出口下 面有二級鐵篩網和水槽,其中水槽出口處連接沉沙池。
所述二級鐵篩網放置在水槽的上方,水槽有兩個出水口。
所述沉沙池分為兩個,分別與水槽兩個出口連接,方便流程作業。
所述兩個沉沙池底部各設有一個流沙孔,流沙孔底部設有流沙槽,沙石、 水經流沙槽流入抽沙池中。
利用抽沙泵從抽沙池中將沙水抽到沙石篩選裝置進行處理,所述沙石篩選 裝置包括A形雙面篩沙網,A形雙面篩沙網的頂部有一個圓柱形水槽,A形雙面 篩沙網底部第二水槽處連接第二沉沙池。
所述圓柱形水槽內有2-3個圓形漏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永旺,未經李永旺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0705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