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礦山微震源智能定位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100527.3 | 申請日: | 2010-0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70038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7-07 |
| 發明(設計)人: | 陳炳瑞;馮夏庭;徐速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V1/16 | 分類號: | G01V1/16;G01V1/20;G01V1/28 |
| 代理公司: | 武漢宇晨專利事務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鋒 |
| 地址: | 43007***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礦山 震源 智能 定位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礦山微震監測技術領域,更具體涉及一種礦山微震源智能定位方 法,該方法可廣泛用于礦業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石油工程、巖土工程以及地下 工程。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深部采礦已成為我國采礦的一個主要發展方 向。礦山開采深度的加大,地應力相應增大,開采條件的惡化,導致開采時出現 冒頂、片幫等現象明顯增多,甚至出現巖爆等動力地壓災害,給國家、礦山企業 和人民群眾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和經濟損失,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和礦山企業 的可持續發展。資料統計顯示,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紅透山銅礦、凡口鉛鋅礦、 銅陵獅子山銅礦、山東玲瓏金礦、湘西金礦、冬瓜山礦等礦山的動力災害明顯呈 增加趨勢,支護翻修工程也大為增加;與世界主要產煤國相比,我國煤礦地質構 造復雜,礦井事故多發,平均百萬噸死亡率在2-6左右,是美國的100倍左右和 南非的30倍左右,年死亡人數6000人左右,是全球其他產煤國家死亡人數總和 的3倍。因此,礦山地壓與井下地質災害的監測與預報已成為我國礦山安全亟待 解決的難題。研究表明,不管是非煤礦山沖擊地壓、礦震等動力災害,還是煤礦 的煤與瓦斯突出(或涌出)和煤礦底板突水等災害,都是礦山開采過程中的應力 場擾動所誘發的微破裂萌生、發展、貫通等巖石破裂過程失穩的結果。監測表明, 不管是哪種礦山動力災害,多數情況下,在動力災害出現之前,都有微破裂(微 震活動)前兆。因此,監測微震活動,獲取災害來臨的前兆信息對于礦山地質災 害預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對于監測工具及設備,國內外已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而對于微震監測傳 感器布置方法、噪音多指標消除技術、微震源高精度智能定位技術的研究,尚需 要進一步提高,國內外已有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傳感器布置方法
傳感器布置不僅影響微震信號的監測,而且對不同的微震定位算法的定位速 度、精度及定位結果的唯一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合理的傳感器布置方案不僅 能夠更大范圍地監測到更多有效微震信號,而且能使定位算法快速準確的確定震 源位置和發震時間。目前傳感器布置主要是根據經驗,經驗不同的工作人員布置 的傳感器監測到的微震信號往往差異較大,往往不能使傳感器最大程度地監測到 有效微震信號,也很難保證傳感器形成一個良性陣列,致使微震定位速度及精度 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礦震準確預測預報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此,非常 有必要對傳感器布置進行優化。
2.噪音濾波技術
現場微震監測,噪音消除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措施,是巖爆能否成功預測 的決定因素之一。目前的噪音消除方法多采用單一指標(比如門檻值、平均頻率 或者振鈴數等),但對于多噪音相互交織(施工車輛、錨桿鉆機、空壓機、TBM 工作噪音等),且噪音信號特征與圍巖實際破裂特征較為接近的條件下,單一指 標往往無法較好的濾去環境噪音的影響。因此,有必要研究多指標濾波技術,進 一步提高有效信號的識別能力。
3.微震源定位分析方法
微震源定位方法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實際應用中,根據參與求解的參數的 不同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已知速度模型,求解發震時間和微震源位置的經典定 位方法;一是微震源位置、發震時間和速度模型一起求解的聯合法定位方法。前 者,在地震領域、采礦工程中應用最為廣泛,速度模型給不準是該方法的最大不 足,雖前人對速度模型做了許多研究,但由于巖石材料是復雜的,非均質的,含 有大量裂隙、節理和微不連續面的,且事先很難確定這些不良體的位置、尺寸及 走向的,也很難劃清這些不良體之間的界限,事先合理給定波速模型仍然是困難 的,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定位算法的穩定性和定位精度;后者較好地解決了速度 模型給不準的問題,較大程度上提高了微震源定位精度,但微震源位置、發震時 間和介質速度這些參數的相互關聯,又帶來了定位結果不穩定的問題。另外這些 定位算法主要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求解,此類方法最大缺點是求解過程中易發 散。為了提高解的穩定性盡管學者們提出了各種改進方法,如奇異矩陣分解法、 阻尼最小二乘法等,但各種改進的方法還都屬于線形定位的范疇,總是解決了這 個問題帶來了那個問題。因此,有必要另辟蹊徑探索新的定位算法和求解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0052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偏振無關高效率石英透射三角光柵
- 下一篇:一種多通道的串聯鋰電池檢測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