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柴煤氣化燃燒炊事采暖爐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278321.2 | 申請日: | 2009-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575495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9-08 |
| 發明(設計)人: | 張志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志強 |
| 主分類號: | F24B9/00 | 分類號: | F24B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創陽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啟 |
| 地址: | 101212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煤氣化 燃燒 炊事 采暖爐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設計一種爐子,尤其是可用來采暖的爐子。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及城市家庭冬季取暖、做飯等,一般采用煤、柴等作為燃料,與市面所售的爐具配套使用,在使用過程中,一般都存在燃燒不充分,利用率低,煙氣排放量大等缺點,不但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資源浪費。
面臨這些問題,一些單位和個人,研制了各類氣化燃燒采暖爐具,這類爐具大多都配有風機,增加耗電量,使用上也存在著安全隱患。很多家庭因為產品使用的專業性較強而無法使用,就更談不上與水換熱大面積供暖爐在家庭中的應用了。有些產品雖然不使用風機供風,但操作復雜,還需要中途加料,滅火冒煙,還存在長時間的燃燒不穩定,易熄火,易產生焦油等缺點,這種采暖設備大多在用過幾次后就閑置了。現在采暖爐具存在的最主要的技術問題就是水套與爐膛之間無間隔,水套內壁即是爐膛,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量被水套中的水迅速換走,尤其是爐膛內的燃料剛開始燃燒的時候,因為水套內的水溫度較低。爐膛內只有部分燃料在燃燒,整個爐體都是冷的,所以,爐膛內的溫度降低的很快。燃料無法充分燃燒,發揮不出最大熱值,需要通過高煙道的拔力和大量的配風供氧,才能保證其燃燒。即使是這樣,因為爐膛溫度低,火焰中一般都夾雜著大量的煙氣。有些爐具隨在出火口處再次配風供氧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氣化燃燒目的。盡管一些爐具在煙道周圍設置換熱管和水套反燒等方式想通過再次換熱而進一步提高水套內水的溫度,但由于爐膛溫度低,燃燒不充分的問題存在,再次換熱只能再次降低火焰溫度,而達不到提高水溫的目的。所以只有保證爐膛內的燃料充分燃燒,發揮出最大熱值后,才能夠達到高效節能的目的。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為廣大的采暖爐用戶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易操作使用的高效節能煤柴氣化燃燒炊事采暖爐,來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柴煤氣化燃燒炊事采暖爐,包括爐壁,爐蓋,水套,水套的進水管、出水管,爐箅子,集灰槽,廢氣排放管,爐底蓋;爐體中部設置半氣化燃燒內膽,燃燒內膽內側設置有內膽側壁保溫層和內膽上壁保溫層;半氣化燃燒內膽外側設置有供氧管;爐壁內側與水套之間設置有保溫層,燃燒內膽上部設置高溫換熱空間,爐底蓋上設置有通風口。
進一步,所述水套包括:側部水套,第一層換熱水套和第二層換熱水套;水套內的水通過設置在爐壁的下部的進水口進入側部水套,再通過一層水套進水管將水輸入第一層換熱水套;第一層換熱水套的上方設置有第二層換熱水套;通過水管,聯通第一層換熱水套和第二層換熱水套之間的水,所述出水管與第二層換熱水套相連通。
進一步,所述側部水套內側與半氣化燃燒內膽之間有隔熱空間。
進一步,燃燒內膽上方設置燃燒口,燃燒口的側壁上設置有主配風孔和二次配風孔。
進一步,燃燒口的側壁向下延伸至燃燒內膽內,在燃燒內膽頂部形成了內膽集氣層。
進一步,在所述半氣化燃燒內膽的燃燒口上,還設置有耐火保溫蓋。
進一步,所述集灰槽的側壁上設置有風量控制閥。
進一步,所述爐蓋為內保溫蓋。
進一步,所述供氧管的數量為2根。
本實用新型有如下優點:
可保證燃料燃燒充分;并且由于燃料燃燒充分,整個燃燒過程基本無煙,達到氣化燃燒的目的,并可提高火焰溫度。本實用新型中的爐子火焰與所需要加熱的水換熱位置是燃燒口上部的高溫區。所以,是在燃料發揮出最大熱值后,才與冷水進行換熱的。這樣,即提高了燃料燃燒熱值的利用率,又可保證燃燒內膽內的溫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爐體的剖面圖;
圖2為圖1中A-A剖視圖;
圖3為爐體仰視圖;
圖4為一層平面換熱水套剖面俯視圖;
圖5為一層平面換熱水套俯視圖;
圖6為二層換熱水套剖面俯視圖;
圖7為圖1中B-B截面圖;
圖8為圖1中C-C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志強,未經張志強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27832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