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生態減污型排水溝渠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229997.2 | 申請日: | 2009-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554013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8-18 |
| 發明(設計)人: | 邵東國;劉武藝;劉歡歡;王建漳;過龍根;喬欣;孫春敏;楊睿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B13/00 | 分類號: | E02B13/00;E02B13/02 |
| 代理公司: | 武漢華旭知識產權事務所 42214 | 代理人: | 周宗貴 |
| 地址: | 430072***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生態 減污型 排水 溝渠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排水溝渠,尤其涉及一種生態減污型排水溝渠。
背景技術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灌溉排水事業的發展,現已建成農田灌溉面積8.3億畝,每年灌溉面積上生產的糧食占全國總量的3/4,生產的經濟作物占全國的90%以上,使我國能夠以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資源量、9%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的溫飽問題,為保障中國農業生產、糧食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隨著全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國灌溉工程設施得到了很大發展,并初步建立起了灌溉排水工程體系,但也存在灌排工程不配套、重灌輕排等現象,以至于一方面存在灌溉渠道大量襯砌、硬化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排水溝渠坍塌淤積嚴重,排水不暢,自然降水、地下水和灌溉回歸水利用率低等問題,致使全國迄今仍有易澇耕地2450萬hm2。如何在滿足農田排澇、防漬標準要求下,合理優化設計排水溝渠,維持其邊坡穩定,實現計量排水與控制排水,提高農田排水的再生利用率,則是人們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實際問題之一。
目前,人們雖已針對排水溝渠坍塌淤積嚴重的問題,提出了利用鋼筋混凝土板進行排水溝襯砌技術。但是,襯砌硬化后的排水溝渠可能會改變農田排水過程線,甚至阻礙農田排漬;同時,也不利于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硬化排水溝渠由于缺少生態植被,也就減少了生態植被對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吸收機會,從而,喪失了農田排水溝渠的生態屏障與減污作用。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流失到了農田之外,造成我國許多湖泊、水庫和河流發生水體富營養化現象。為此,陳金山提出一種使用生態混凝土板建造凈水溝渠技術(用于水污染治理的生態混凝土技術[J],建筑材料學報,2003,3(4),60-64頁),但是,該種技術應用于污水處理時,仍存在污水中的固體物質沉積在混凝土上,會很快堵塞大孔混凝土的孔隙,使其失去了凈水功能;而且,普通生態混凝土凈水效果(尤其是濁度等)還不夠理想;混凝土在流動水中鈣離子大量流失,使水泥水化產物分解,造成強度降低,甚至破壞,結果導致混凝土的耐久性不夠等諸多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能夠防止排水溝渠坍塌,保持其邊坡穩定與排水通暢,并在滿足農田排澇防漬標準要求下實行排水計量與控制排水,減少化肥營養污染物質從灌排系統流失的生態減污型排水溝渠。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它包括橫斷面為梯形的溝道,溝道表面鋪設蜂窩狀混凝土預制板,所述的蜂窩狀混凝土預制板上設有多個孔洞,孔洞內栽種有沉水植物,所述的沉水植物為苦草、金魚藻、水蘊草、聚藻、眼子菜或流蘇菜等;在生態減污型排水溝渠中每隔200-500m設置一個寬頂堰式攔水堤壩,在寬頂堰式攔水堤壩頂部設置控制閘。
上述在寬頂堰式攔水堤壩頂部一側設有量水刻度,用于計量農田排水量。
上述的孔洞的間距為260mm,孔徑為110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取得了以下的技術效果:
1、此實用新型可以有效解決現在灌排系統的坍塌問題,降低農田排水中氮磷等營養物質濃度,防止水體富營養化,達到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的目的,此外,生態溝中的植物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美化農村環境,甚至可以用作牲畜飼料等,具有很好的經濟收益。
2、通過在排水溝渠中設立寬頂堰式攔水堤壩,并在其頂部設置控制閘和頂部一側設置量水刻度,可實現農田控制排水與排水計量,提高雨水與灌溉回歸水利用率。
附圖說明
圖1為蜂窩狀混凝土預制板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縱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4為圖3在I-I處的剖視圖;
圖5為圖3在II-II處的剖視圖。
其中:1-蜂窩狀混凝土預制板、2-孔洞、3-沉水植物、4-寬頂堰式攔水堤壩、5-控制閘、6-量水刻度。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大學,未經武漢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22999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