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U形雙內膽脫硫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920228750.9 | 申請日: | 2009-10-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551944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8-18 |
| 發明(設計)人: | 曹世清;曹代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曹代勇 |
| 主分類號: | B01D53/18 | 分類號: | B01D53/18 |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峽專利事務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鋼 |
| 地址: | 443100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曉***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內膽 脫硫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脫硫裝置,特別是一種采用U形雙內膽的脫硫器。
背景技術
目前所使用的用于脫濾燃氣中硫化氫的脫硫器,其內膽一般是置于脫硫調控器內且為直通形結構,此結構的缺點如下:一是氣體與脫硫劑接觸面積小,接觸時間短,脫硫效率低,增加了生產成本,二是外形結構不合理,氣密性差,更換或再生脫硫劑不方便,不能形成整體流線性結構。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U形雙內膽脫硫器,它脫硫效果好、整體結構呈流線型、外形美觀、氣流阻力小、氣密性強,更換或再生脫硫劑方便。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U形雙內膽脫硫器,包括殼體,左內膽和右內膽置于殼體內,左內膽和右內膽的下部為U形壁,殼體上端設有與左內膽相通的左輸氣管和與右內膽相通的右輸氣管,左內膽和右內膽上部通過左內膽孔及右內膽孔與殼體上孔相通,左內膽和右內膽下端與殼體下孔相通,左內膽和右內膽之間設有隔離板,隔離板下端與殼體下端有開口,左內膽下部和右內膽下部通過開口連通,殼體上孔通過上密封蓋密封,殼體下孔通過下密封蓋密封。
殼體上孔與上密封蓋之間設有日形密封墊和內壓套。
殼體下孔與下密封蓋之間設有錐形密封墊和內壓塞。
殼體上設有安裝板,安裝板上設有儀表耳環固定螺釘、儀表連接裝置、安裝固定孔、調壓閥固定孔。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U形雙內膽脫硫器,通過設于左內膽和右內膽之間的隔離板拉長了燃氣在脫硫器內的流程,燃氣在殼體內的流動軌跡,相似于一個U型,延長了脫硫時間,而且接觸燃氣的脫硫劑數量增多、表面積增大,提高了脫硫凈化效率,用于沼氣管路上,硫容剩余量≤20mg/Nm3;采用上下開孔的結構形式,便于用戶更換或再生脫硫劑;左內膽和右內膽的下部設計為U形壁使本裝置整體結構呈流線型,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燃氣在其中的氣體阻力小,加快了脫硫過程,另外U形壁更易清洗;在殼體上安裝安裝板,使得儀表和調壓閥能安裝在殼體上,簡化了整體結構,使用方便,安裝板上的安裝固定孔使得本裝置安裝容易,不受地域的限制,適于推廣。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殼體5,左內膽6和右內膽7置于殼體5內,左內膽6和右內膽7的下部為U形壁,殼體5上端設有與左內膽6相通的左輸氣管1和與右內膽7相通的右輸氣管4,左內膽6和右內膽7上部通過左內膽孔8及右內膽孔9與殼體上孔3相通,左內膽6和右內膽7下端與殼體下孔18相通,左內膽6和右內膽7之間設有隔離板10,隔離板10下端與殼體5下端有開口17,左內膽6下部和右內膽7下部通過開口17連通,殼體上孔3通過上密封蓋11密封,殼體下孔18通過下密封蓋12密封。
殼體上孔3與上密封蓋11之間設有日形密封墊13和內壓套14。
殼體下孔18與下密封蓋12之間設有錐形密封墊15和內壓塞16。
殼體5上設有安裝板19,安裝板19上設有儀表耳環固定螺釘20、儀表連接裝置2、安裝固定孔21,21’、調壓閥固定孔22,22’。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殼體上孔3與殼體下孔18密封,向左輸氣管1中輸入燃氣,左內膽6內裝的脫硫劑即對燃氣中的硫化氫進行吸收,當氣體流動至左內膽6下部時,在U形壁的作用下改變流動方向,經隔離板10下端的開口17進入右內膽7中,右內膽7內的脫硫劑對燃氣中的硫化氫繼續吸收后,經過脫硫后的燃氣從右輸氣管4輸出。
也可向右輸氣管4中輸入燃氣,燃氣在殼體5內的流動的原理同上,經過脫硫后的燃氣最終從左輸氣管1輸出。
如需更換左內膽6和右內膽7所裝的脫硫劑,首先應關閉輸入調壓閥,再同時擰開殼體上孔3的上密封蓋11和殼體下孔18的下密封蓋12,即可取出失效的脫硫劑,然后將下密封蓋12擰緊,將新的脫硫劑從殼體上孔3通過漏斗灌入左內膽6和右內膽7中,擰緊上密封蓋11,進行試壓合格后即可使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曹代勇,未經曹代勇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228750.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