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超高活性粉煤灰的生產碾磨設備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215419.3 | 申請日: | 2009-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659004U | 公開(公告)日: | 2010-12-01 |
| 發明(設計)人: | 章寶祥 | 申請(專利權)人: | 章寶祥 |
| 主分類號: | B02C15/08 | 分類號: | B02C15/08 |
| 代理公司: | 杭州金源通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36 | 代理人: | 唐迅 |
| 地址: | 314511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超高 活性 粉煤 生產 碾磨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超高活性粉煤灰的生產制備技術,特別是超高活性粉煤灰生產的方法及碾磨設備。
背景技術
由于我國粉體工業的滯后性,現有粉煤灰的活性不能充分有效提高,使綜合開發應用不能夠沖破平均粒度在20微米這個大關,故在其跨行業開發應用中的矛盾尤見突出。
綜合開發應用只能在基礎設施和建材行業這個圈圈里打轉。要跨行業運作和廣泛應用,使粉煤充分資源化。就必須首先打破活性不能提高這個瓶頸,跨出建材行業這個門檻,外面世界大得很。
例如:塑料高分子、橡膠高分子、絕緣材料、摩擦材料、高分子涂料、耐火絕熱材料等等。一系列行業的功能性填充材料在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和應用。從而諸多行業和領域也迫切希望我們在新材料開發和應用上有所突破性進展。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又能使生產成本上有明顯下降,來提高企業實體在市場經濟中的綜合競爭能力和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達到雙贏的目的。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能將粉煤灰的粒度破碎至0.5微米至0.05微米帶幅,從而極大提高粉煤灰的活性和比表面積的高活性粉煤生產碾磨設備。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一種超高活性粉煤灰生產的碾磨設備,它包括碾磨機,所述的碾磨機包括機殼、支承架、主軸、螺旋升角輥和耐磨襯套,螺旋升角輥和耐磨襯套相應設置,在所述的螺旋升角輥上設有導流槽。所述的導流槽可以是螺旋升角導流槽。支承架設在主軸上,在機殼內壁和螺旋升角輥之間設置耐磨襯套,螺旋升角輥和支承架通過離心滑動結構連接。所述的離心滑動結構是在支承架上設有滑軌,滑軌中設有滑動軸,螺旋升角輥連接在滑動軸上,滑動軸通過彈簧向心受力。靜止時滑動軸通過彈簧向心力來控制。
采用本實用新型提供所得到的超高活性粉煤灰,能將粉煤灰粒度有效控制在0.5微米至0.05微米窄小帶幅之內和以下的多邊形態狀,也就是說已經達到亞納米和納米尺寸,從而充分有效提高了粉煤灰的活性,大大增加比表面積。改善和改變了其性能和原結構的差異性。
由于原灰呈玻璃狀海綿體和玻璃狀空心微珠、漂珠,當同一物質因為形態構造上以納米為單位的變化,其物理性能與化學性質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例:強度、硬度、剛性、絕緣性能、耐磨、耐高溫、結構組織的改變等,從而產生納米效應。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超高活性粉煤灰的生產碾磨設備能使普通粉煤灰產生納米效應,從而拓展了廣泛的應用領域,徹底打破了資源化所受制約的瓶頸。從而使我國粉體工業出現突破性的進展,沖出1微米大關,把無機礦物質及氧化礦物質有效地破碎至0.5-0.05微米帶幅之間。同時,由于粉煤灰的廣泛應用和資源化,也解決了排放所造成的污染;并且由于資源化的成立,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就是循環經濟。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超高活性粉煤灰生產的方法及碾磨設備無論從經濟、環保以及粉體工業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2是離心滑動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側視圖;
圖4是磨輥上設置導流槽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的側視圖。
其中:機殼1、支承架2、主軸3、螺旋升角輥4、耐磨襯套5、導流槽6、離心滑動結構7、滑軌8、滑動軸9、彈簧10、進料口11、出料口12、電機13、連軸器1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描述的一種超高活性粉煤灰生產的方法,它包括采用對粉煤灰的碾磨處理,其特征是所述的碾磨處理是對粉煤灰在徑向壓碾的同時迫使粉煤灰在規定的螺旋升角槽內作軸向流動,使粉煤受到徑向壓力和軸向推力的雙向力碾磨。所述粉煤灰在雙向力碾磨前的原灰水份在0.5%以下,雙向力碾磨后通過氣流分級,再高壓靜電回收,得到高活性粉煤灰。所述雙向力碾磨,其徑向壓力和軸向推力的比例可以是0.8至1.2比3至5之間;本實施例中,徑向壓力和軸向推力的比例可以是1比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章寶祥,未經章寶祥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21541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