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發動機右側液壓懸置的流道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0920210070.4 | 申請日: | 2009-09-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531555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7-21 |
| 發明(設計)人: | 蘇志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駱氏減震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F13/10 | 分類號: | F16F13/10;B60K5/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強 |
| 地址: | 201814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動機 右側 液壓 懸置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動機右側液壓懸置,尤其涉及該發動機右側液壓懸置的流道結構。
背景技術
由圖1可見:現有技術發動機右側液壓懸置由主彈簧1、流道總成2、皮碗3和支架4構成,A、B分別為上、下室。在功能上呈現低頻高阻尼、高剛度和高頻低阻尼、低剛度特性,以衰減來自于發動機和地面的震動。
由圖2、圖3可見:上述的流道總成2由下流道21、解耦盤22、上流道23、O型圈24、緩沖盤25組成。下流道有一通氣孔220,高頻狀態下通過通氣孔形成上室與大氣間的解耦,在此結構情況下發動機發動機帶速情況下振動較大,高頻狀態下動剛度較高。同時容易造成液體從解耦盤22與下流道的連接處,經過通氣孔流出,降低整個產品的性能。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發動機右側液壓懸置的流道結構,旨在解決上述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包括:流道總成;所述的流道總成包括:下流道、解耦盤、上流道、O型圈、緩沖盤;下流道與上流道連接組成流道總成的慣性通道;下流道與上流道的解耦盤支座處通過解耦盤連接;而下流道與緩沖盤處通過O型圈連接;還包括:在下流道的解耦盤支座上設置2個大小相同的第一孔和第二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將低頻狀態下阻尼的最大值從出現在14~16Hz附近變化為出現在11~12Hz附近,改善了發動機帶速情況下抖動的問題,將高頻狀態下的動剛度從500N/mm降為320N/mm,提高了產品高頻狀態下的隔振降噪性能,同時杜絕了產品漏液的風險。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發動機右側液壓懸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流道總成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下流道軸向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由圖2、圖4可見:本實用新型包括:流道總成2;所述的流道總成2包括:下流道21、解耦盤22、上流道23、O型圈24、緩沖盤25;下流道21與上流道23連接組成流道總成的慣性通道;下流道21與上流道23的解耦盤支座處通過解耦盤22連接;而下流道22與緩沖盤25處通過O型圈24連接;還包括:在下流道21的解耦盤支座上設置2個大小相同的第一孔211和第二孔212;
所述的第一孔211和第二孔212離開解耦盤支座中心位置的左右兩側6.8mm處。
本實用新型將整個流道總成組成一個與大氣隔絕的慣性-解耦流道系統。
本實用新型去除了在下流道21的通氣孔220結構,同時在解耦盤支座上211、212處增加兩個Φ5~Φ6大小相同的孔。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汽車待速抖動問題,降低產品高頻動態剛度,同時消除由于產品漏液造成產品性能下降的風險。一是在下流道的解耦盤支座上增加兩個孔,低頻狀態下阻尼的最大值從出現在14~16Hz附近變化為出現在11~12Hz附近,改善了產品待速抖動的問題;將高頻狀態下的動剛度從500N/mm降為320N/mm,提高了產品的隔振降噪能力;二是去除了原本體的通氣孔,消除了產品漏液的風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駱氏減震件有限公司,未經上海駱氏減震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21007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