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煙熏液發煙霧化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0920199884.2 | 申請日: | 2009-1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557531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8-25 |
| 發明(設計)人: | 施明;馬建祥;陳嘉宏;吳恩光;曹禎;俞韶軍;張玲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嘉興市瑞邦機械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L3/3409 | 分類號: | A23L3/3409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4006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煙熏 發煙 霧化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系統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煙熏液發煙霧化系統,用于煙熏食品的加工。
背景技術
肉類食品傳統的熏制法是采用木粒發煙器發煙產生的煙霧進行煙熏的,木粒發煙熏制法除了產生熏制食品有用的風味成分,如:有機酸、酚和羰基化合物等化學成分之外,還產生有害成分,如:苯丙芘、多環芳烴、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灰燼和煙焦油等。這些會污染食品、設備、管道和環境。因此,煙在本質上是一種有害物,對人類健康有害,不符合清潔生產的要求,因而不是一種有利健康的食品熏制方法。我國曾經有煙熏食品出口,例如:煙熏魚、煙熏肉和煙熏醬油等,皆因煙熏食品中苯丙芘的含量超標,被歐美市場拒絕。因此,研究既保持人們喜愛的煙熏風味,又能去除苯丙芘等有危害的新的熏制方法成為國內外食品加工領域專家的重要課題。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煙熏液發煙霧化系統,將煙熏液進行霧化后用于食品的煙熏。本系統便于與現有的食品煙熏設備相配套,結構更緊湊,加料更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一種煙熏液發煙霧化系統,包括截止閥、過濾器、減壓閥、電磁控制閥、流量計、儲液罐和噴頭,其中,截止閥和1個以上的過濾器相串聯,并聯的第一減壓閥和第二減壓閥與過濾器相串連。第一減壓閥通過第一電磁控制閥連接于噴頭,第二減壓閥通過第二電磁控制閥連接于儲液罐入口。儲液罐液體出口、流量計、第三控電磁控制閥和噴頭依次串連。第四電磁控制閥一端與第三電磁控制閥相連,另一端與第二減壓閥和第二電磁控制閥均相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煙熏液發煙霧化系統,將煙熏液進行霧化后用于食品的煙熏,大大提高熏制速度和效率,又因煙熏液中有毒有害物質已在提煉時去除,實現了食品的清潔、安全熏制。
本系統還便于與現有的食品煙熏設備相配套,結構更緊湊,加料更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煙熏液發煙霧化系統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煙熏液發煙霧化系統一實施例,包括截止閥1、過濾器2、減壓閥3、電磁控制閥4、流量計5、儲液罐6和噴頭7。
截止閥1、第一過濾器21和第二過濾器22相串聯,并聯的第一減壓閥31和第二減壓閥32與過濾器21,22相串連。第一減壓閥31通過第一電磁控制閥41連接于噴頭7,第二減壓閥32通過第二電磁控制閥42連接于儲液罐入口61。儲液罐液體出口62、流量計5、第三電磁控制閥43和噴頭7依次串連。第四電磁控制閥44一端與第三電磁控制閥43相連,另一端與第二減壓閥32和第二電磁控制閥42均相連。
本實施例煙熏液發煙霧化系統包含兩個功能,其一,發煙霧化;其二,回液清潔,均由控制系統自動控制。
發煙霧化
通過截止閥1的壓縮空氣經第一過濾器21和第二過濾器22過濾后,在第一減壓閥31和第二減壓閥32進行分配。氣體經過第二減壓閥32后再由第二電磁控制閥42將儲液罐6中的煙熏液體壓至流量計5,之后經由第三電磁控制閥進入噴頭,與從第一減壓閥31經第一電磁控制閥41的壓縮空氣相混合實現煙熏液的發煙霧化,此時第四電磁控制閥44處于關閉狀態。
回液清潔
當發煙霧化結束時,第一電磁控制閥41打開,第二電磁控制閥42和第四電磁控制閥44關閉,第三電磁控制閥43不通電,此時壓縮空氣從噴頭7中心噴出,一部分清除噴頭7上的殘液,另一部分從噴頭7外圈依次進入第三電磁控制閥43和流量計5回液管路,將管路中的殘液經由儲液罐出口62送回至儲液罐6。
回液結束后,第一、第三和第四電磁控制閥41,44,43打開,第二電磁控制閥42關閉,壓縮空氣將管路中尤其是噴頭上仍然留有部分殘液通過噴頭7排出,進行清潔。至此,完成整個煙熏液發煙霧化、回液清潔過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嘉興市瑞邦機械工程有限公司,未經嘉興市瑞邦機械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9988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