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竹炭纖維空氣負離子保健枕芯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192948.6 | 申請日: | 2009-09-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591387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9-29 |
| 發明(設計)人: | 沈國先;陳根才;周建迪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紡織服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47G9/10 | 分類號: | A47G9/10;A61L9/014;A61L2/235;A61L9/22;A61L101/12;A61L101/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賽科專利代理事務所 33230 | 代理人: | 陳輝 |
| 地址: | 310009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纖維 空氣 負離子 保健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床上用品枕芯,特別涉及一種竹炭纖維和負離子纖維為主要材料的保健枕芯。
背景技術
現有的枕芯是人們日常生活常見的床上用品之一,種類繁多,款式多樣。其結構通常都由外層紡織面料和內襯纖維絮料構成,能給使用者以柔軟性和保暖性,但未有保健和衛生功能;在使用中由于枕芯面料和內襯絮料之間拆卸和縫合繁瑣、費時,致使日常生活中面料很少洗滌、甚至不加清洗,易引起病菌和微生物的孳生和繁殖。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使上述枕芯增加保健和衛生功能,并克服難以清洗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竹炭纖維空氣負離子保健枕芯。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竹炭纖維負離子枕芯,其特征在于:由竹炭纖維或該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織物經抗菌整理而成的面料;由負離子粘膠纖維或該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成的綿絮;由彈性纖維紡成的綿絮;將兩種棉絮上下疊加成復合絮料;將復合絮料內襯于面料中經縫合而成。
本實用新型枕芯面料中的竹炭纖維含有竹炭微粉,竹炭微粉內部有大量的微孔結構,具有極大的質量比表面積,所以含有該微粉的纖維具有吸濕快干和吸收異味的功能,除臭性能優良;竹炭纖維或該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織物經抗菌整理后的面料具有良好的抑菌性。復合絮料的上層是負離子粘膠纖維或該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成的棉絮,負離子纖維含有能產生空氣負離子的電氣石等一類礦物微粉,其在受到環境物理因素刺激時,如溫度、光線、濕度等的變化,以及人的壓力、震動、摩擦,甚至體溫、呼吸和心跳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會成為催離素而觸發纖維上的礦物粉體產生負離子,同時還能提高遠紅外輻射率和保暖性;復合絮料的下層是彈性纖維綿絮,其具有良好的彈性回復率。含有負離子粘膠纖維的綿絮在復合絮料的上層,接近人體頭部呼吸器官,有利于使用者接近和吸收空氣負離子;并且由于其具有的再生纖維素的特點,親和性和服用性能優良。彈性纖維綿絮在復合絮料的下層,使枕芯柔軟而富有持久彈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案
下面參照附圖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如圖1所示,一種竹炭纖維負離子枕芯,其特征在于:由竹炭纖維織物經抗菌整理而成的面料1;由負離子粘膠纖維紡成的綿絮2,由三維卷曲滌綸纖維紡成的綿絮3,將綿絮料2疊加在絮料3上組成復合絮料;將復合絮料內襯于面料1中經內襯縫合而成。
實施例2、如圖1所示,一種竹炭纖維負離子枕芯,其特征在于:由竹炭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織物經抗菌整理而成的面料1;由負離子粘膠纖維紡成的綿絮2,由中空滌綸纖維紡成的絮料3,將絮料2疊加在絮料3上組成復合絮料;將復合絮料內襯于面料1中經內襯縫合而成。
實施例3、如圖1所示,一種竹炭纖維負離子枕芯,其特征在于:由竹炭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織物經抗菌整理而成的面料1;由負離子粘膠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成的綿絮2,由中空丙綸纖維紡成的綿絮3,將綿絮2疊加在綿絮3上組成復合絮料;將復合絮料內襯于面料1中經縫合而成。
實施例4、如圖1所示,一種竹炭纖維負離子枕芯,其特征在于:由竹炭纖維織物經抗菌整理而成的面料1;由負離子粘膠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成的綿絮2,由再生滌綸纖維紡成的綿絮3,將綿絮2疊加在綿絮3上組成復合絮料;將復合絮料內襯于面料1中經縫合而成。
最后,應當指出,以上實施例僅是本使用新型較有代表性的例子。顯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還可以又許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為是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紡織服裝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浙江紡織服裝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9294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