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串聯式陶瓷發熱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920186834.0 | 申請日: | 2009-08-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504329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6-09 |
| 發明(設計)人: | 林逸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林逸彬 |
| 主分類號: | H05B3/00 | 分類號: | H05B3/00;H05B3/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00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串聯式 陶瓷 發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陶瓷發熱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串聯式陶瓷發熱器。
背景技術
目前,普通的陶瓷發熱器是由一種不特定種類的陶瓷基材,披覆上導電性金屬氧化物薄膜而成。因導電性金屬氧化物薄膜內部存在電阻,當導電性金屬氧化物薄膜兩端施加電壓后,可以造成不同范圍的功率輸出。
但由于導電性金屬氧化物薄膜制作工藝上的局限性,導致導電性金屬氧化物薄膜內部存在的電阻值無法控制穩定,影響了陶瓷發熱器的電阻值,從而引起陶瓷發熱器總的輸出功率產生較大差異,對產品的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達不到符合要求的范圍值。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串聯式陶瓷發熱器,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普通的陶瓷發熱器中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薄膜內部存在的電阻值無法控制穩定,引起總的輸出功率產生較大差異,對產品的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達不到符合要求的范圍值。
為了解決上述普通的陶瓷發熱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串聯式陶瓷發熱器,包括一個以上串聯的陶瓷單體,所述陶瓷單體外圍披覆有一層金屬氧化物薄膜,披覆上金屬氧化物薄膜的陶瓷單體通過導電材串接在一起,串接后的整體兩端設有電極片。
所述導電材為電極片或導電膠。
所述的金屬氧化物薄膜為二氧化鈦或氧化鋯或二氧化錫。
本實用新型的串聯式陶瓷發熱器,只需要通過簡單的串聯就可以減少淘汰,有效提升良品率,可以在不大幅增加生產成本的情況下,取得發熱功率穩定的產品,以達到符合要求的范圍值。
附圖說明
圖1是普通的陶瓷單體披覆上金屬氧化物薄膜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普通的陶瓷發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普通的陶瓷發熱器的應用電路原理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陶瓷單體披覆上金屬氧化物薄膜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串聯式陶瓷發熱器的具體實施方式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串聯式陶瓷發熱器的具體實施方式一的應用電路原理圖。
圖中:1.導電材,2.金屬氧化物薄膜,3.陶瓷單體,4.電源,5.導線,6.電極片,21.電極片,22.金屬氧化物薄膜,23.陶瓷單體,24.電源,25.導線。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本具體實施方式的串聯式陶瓷發熱器,如圖4,圖5和圖6所示,包括兩個串聯的陶瓷單體3,所述兩個陶瓷單體3外圍披覆有一層金屬氧化物薄膜2,披覆上金屬氧化物薄膜2的陶瓷單體3通過導電材1串接在一起,導電材1可以采用電極片或導電膠,串接后的整體兩端設有電極片6,以與外界的電源4通過導線5連接。
其中所述的金屬氧化物薄膜2可以用二氧化鈦或其系列、氧化鋯或其系列、二氧化錫或其系列代替,由于金屬氧化物薄膜2具有半導體特性,可藉由參雜不同的元素種類及參雜元素量的多少來控制電阻,其厚度可由幾十奈米到幾百個微米不等。
另外,還可以使用濺鍍、旋轉鍍膜、熱分解法、噴涂或是溶膠凝膠法等各種薄膜制備方法,批覆金屬氧化物薄膜。
在具體應用中,串接的陶瓷單體3的數量可以根據需要調整。
而普通的陶瓷發熱器的,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只有一個陶瓷單體23,所述的陶瓷單體23的外圍披覆有一層金屬氧化物薄膜22,披覆上金屬氧化物薄膜22的陶瓷單體23兩端設有電極片21,以與外界的電源24通過導線25連接。
當施加固定電壓后,電流會因使用陶瓷單體23阻抗不同而改變,因此總輸出功率也會有所不同,依據公式(1)得出。
P=I*V=V2/R????公式(1)
本具體實施方式的串聯式陶瓷發熱器的優越性可以通過以下例子看出。比如,總體目標阻抗值為100±5Ohm,若制作目標阻抗值為100Ohm的發熱陶瓷,用普通的陶瓷發熱器,做出來的阻抗分別為80,90,95,103,110,120Ohm,這種情況下,只有兩個即95,103Ohm符合標準,所制作出的陶瓷陶瓷發熱器可使用率為33.3%。而且所作出的陶瓷發熱器阻抗不可調整,因此造成功率輸出的差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林逸彬,未經林逸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8683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