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液位自動控制閥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184977.8 | 申請日: | 2009-05-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412573Y | 公開(公告)日: | 2010-02-24 |
| 發明(設計)人: | 林海水 | 申請(專利權)人: | 林海水 |
| 主分類號: | F16K21/18 | 分類號: | F16K21/18;F16K31/12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3000福建省***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自動控制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容器液位控制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液位自動控制閥。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液體流動輸送末端多采用浮球閥控制,如水箱內的水位控制浮球,馬桶的水位控制閥等均采用浮球閥來控制。用浮球閥來控制液體水平線有兩大致命的缺陷:一是浮球是以自身的浮力來控制開閉工作的,浮球的球體大小以及其浮力大小也是相對恒定的,它不可能隨供液管道壓力的變化而變化,當管道內對浮球的壓力超過該浮球的浮力時,浮球就會失去控制,浮球無力關閉液體的流出,液體就會繼續向容器里注入,從而造成液面繼續上升直至淹過浮球的現象,在浮球浸入液體中后,將造成浮球內進入液體而失去浮力,使浮球控制失敗而報廢。二是浮球的控制原理是利用浮球的浮力通過杠桿直接頂向滑塊關閉管道液體的排出,浮球下降杠桿失去頂力,同時勾回滑塊向后移,液體開始排出,由于杠桿上的頭部裝有一個V字形的部件,靠它在浮球的動作下頂壓或勾回滑塊,以完成該閥的啟閉任務,會常常因為輸送管道壓力增高,受力過大而斷毀,造成失控而報廢。因此利用浮球閥來控制液體水平位經常會造成漏水或者使用壽命短以及控制不靈敏等缺陷。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液體流動輸送末端液體水平位控制中存在的的缺陷和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控制靈敏的液位自動控制閥。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液位自動控制閥包括一閥體,閥體上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在閥體內設有導流管,導流管固定在閥體內,導流管與出水口相通,閥體尾部設有端蓋,其特征在于,在端蓋內設有一活塞,活塞中間為一注流管,端蓋下端設有一調壓孔,調壓孔內設有一微型自閉開關,微型自閉開關通過杠桿與一掛桶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液位自動控制閥還包括和具有下列特征:
所述的端蓋與活塞之間形成一空腔,在端蓋內壁與活塞之間設置一彈簧,彈簧置于空腔內。
所述的注流管一端與空腔相通,另一端與閥體的進水口相通。
所述的掛桶內充滿與閥體內相同的液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液位自動控制閥利用掛桶的垂重和失重原理通過杠桿來控制端蓋處空腔的壓力來達到控制閥門的開與閉,掛桶內充滿與閥體內相同的液體,通過掛桶在容器中的自沉以及上浮來推動杠桿的動作,杠桿對調壓孔的控制可以達到對端蓋處的空腔的壓力控制,推動活塞的運動,啟動活塞對導流管的開啟與閉合作用,其控制快速,準確,且不受壓力變化的影響而有效的完成控制工作,具有性能穩定,少故障,壽命長,體積小,靈敏度高,流量大等優點,是一種實用性非常強的液體自動控制設備。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液位自動控制閥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液位自動控制閥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液位自動控制閥包括閥體10、活塞20、彈簧30、杠桿40和掛桶50。閥體10上設有進水口11和出水口12以及端蓋13,閥體10內設有導流管14,端蓋13尾部設有調壓孔15。進水口11一般與管道通過牙口、法蘭或者膠接等對接方式進行對接,出水口12與導流管14相通,導流管14內的液體均從出水口12流向容器。
如圖1所示,活塞20設在閥體10內靠近端蓋13處一端,活塞20與端蓋13之間形成一空腔21,活塞20包括滑板22以及橡膠墊23,滑板22一般采用銅或者不銹鋼等材料制成,直徑大于導流管14直徑的1/2,以便于有足夠的受壓面來驅動關閉導流管14口,在工作時,橡膠墊23可往復的壓在導流管14的出口外,活塞20中軸位置為通孔,通孔上設有一注流管24,注流管24一端與空腔21相通,另一端與閥體10的進水口11相通,通孔依據調壓孔15的大小而設定,為避免在排流時缸內積留余液,該通孔的孔徑設定小于調壓孔15孔徑的1/4,形成注入小排出大的局面,以便活塞20滑動順暢。在滑板22的另一側壓一彈簧30,彈簧30一端頂在端蓋13的內壁中,另一端頂在滑板22上,彈簧30處于空腔21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林海水,未經林海水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8497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車輛自動識別智能管理系統
- 下一篇:車輛結構分析中構造車體板梁結構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