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流體導通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162895.3 | 申請日: | 2009-09-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482951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5-26 |
| 發明(設計)人: | 劉春武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連鑄技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D11/12 | 分類號: | B22D11/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長明;王寶筠 |
| 地址: | 430073 湖北省武***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流體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流體導通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型軸徑向密封的用于實現兩箱體間流體導通的流體導通裝置。
背景技術
在鋼鐵冶煉領域,連鑄機用于將液態鋼水連續鑄造成固定形狀的鑄坯,而在連鑄機出坯后的澆鑄過程中,為防止鑄坯鼓肚,通常采用連鑄機扇形段設備來支撐已經形成一定厚度坯殼的鑄坯,使其沿扇形段輥子形成的弧線運動,并對鑄坯繼續進行二次冷卻直至鑄坯完全凝固;其中,由于扇形段輥子直接支撐著高溫鑄坯,所以對扇形段輥子及其軸承進行通水內冷及軸承潤滑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連鑄機扇形段設備中,扇形段輥子軸承座通過螺栓固定在扇形段框架上,通過扇形段框架的給水給油來實現扇形段輥子及其軸承的通水內冷及軸承潤滑;其中,為保證扇形段輥子形成的弧度就必須對扇形段輥子坐標進行調整,因此就要求扇形段輥子與扇形段框架間的配管具有可調性,而目前的配管方式通常為插管連接方式,其主要是通過插管導通設備來實現,如圖1所示:即利用設有多個徑向O型密封圈110和軸向O型密封圈120的插管130將扇形段輥子軸承座140與扇形段框架150的相應流體接口進行連接,利用插管130與墊板160、墊片組170之間的精密加工來實現流體管路的密封接通。
但是,發明人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該種插管連接方式對于加工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尤其對于扇形段框架與墊板上流體孔位置的加工精度要求完全一致,以此才可以保證插管與墊板的裝入,而此種加工精度的要求在工業實現上非常復雜,加工起來非常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針對現有插管導通連接設備的不足,為了克服其由于精度要求高而導致的難于加工的缺點,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新型軸徑向密封的用于實現兩箱體間流體導通的流體導通裝置,在保證了密封性能的同時,結構簡單可靠,并降低了加工精度要求,便于加工、安裝及維修。
為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流體導通裝置,用于在兩構件間實現流體導通,包括:導通套、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墊板和墊片組;其中,
所述導通套為中空結構,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分別設置于所述導通套的兩端;
所述導通套的一端插入第一構件的流體孔中,通過設置在所述導通套一端的第一密封圈與第一構件形成密封配合;所述導通套的另一端與第二構件的底面接觸,并通過所述導通套另一端設置的第二密封圈與第二構件形成密封配合;
所述導通套的軸向高度由調整第二構件與第一構件距離的墊片組和墊板確定,并且所述導通套與墊片組和墊板的孔壁間留有間隙。
優選的,所述第一密封圈為徑向O型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為軸向O型密封圈。
優選的,所述第一構件為連鑄機扇形段設備的扇形段框架,所述第二構件為連鑄機扇形段設備的扇形段輥子軸承座。
優選的,所述導通套與所述墊板和墊片組之間的間隙不小于0.5mm。
優選的,所述導通套為梯形圓柱體。
由以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見,利用導通套的中空結構及其兩端設置的密封圈,可以實現兩個構件間的流體導通和密封;同時,由于所述導通套與墊板和墊片組之間存在間隙,可以為構件坐標的調整提供余量,并且對于所述導通套、墊板和墊片組的加工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從而簡化了加工工藝,方便安裝、拆卸和檢修,為工程施工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插管導通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流體導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流體導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流體導通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并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參見圖2,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流體導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該用于在第一構件260和第二構件270間實現流體導通的流體導通裝置由導通套210、第一密封圈220、第二密封圈230、墊板240和墊片組250組成;其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連鑄技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冶連鑄技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6289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