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連接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920161335.6 | 申請日: | 2009-07-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490395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5-26 |
| 發明(設計)人: | 柳勝明;許錫興;陳瑩洲 | 申請(專利權)人: |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2/22 | 分類號: | H01R12/22;H01R13/62;H01R13/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魏曉剛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連接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連接器,特別是關于一種可用以承載芯片卡的連接器。
背景技術
當欲使用移動電話時,通常必須先將一用戶身份識別卡(SubscriberIdentification?Module,SIM)裝設在移動電話內部的連接器插槽內,然后才可以執行語音通話功能。針對一般用戶身份識別卡所使用的連接器機構而言,由于其具有厚度薄以及體積小的特點,故往往會增加機構設計上的困難度。其中,如何在原有的厚度與體積限制下,有效地提升傳統連接器機構的定位功能,更已逐漸成為相關連接器設計領域中的一大挑戰。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出了一種連接器,用以裝載一芯片卡,包括一本體、一連接件以及一上蓋。前述本體具有多個導電部,其中導電部與芯片卡電性連接。前述連接件固定在本體上,并且具有一長條形導槽以及一凸出部,其中凸出部與導槽相鄰。前述上蓋具有一勾狀結構,其中勾狀結構穿過導槽。當上蓋與本體疊合時,勾狀結構可由一第一位置沿著導槽滑動至一第二位置。當上蓋與本體之間形成一角度,且勾狀結構離開第一位置時,前述凸出部抵觸勾狀結構,借以限制勾狀結構移動至第二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本體還具有一限位部,且上蓋還具有一卡合部,當勾狀結構由第一位置沿著導槽滑動至第二位置時,前述卡合部與限位部相互卡合,借以限制上蓋相對于本體轉動。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本體與連接件為一體成型。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導槽具有兩端部以及一通道,前述通道連接兩端部,且通道的寬度小于前述端部的寬度。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凸出部與通道相鄰。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連接件為金屬材質。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連接器還包括兩個連接件,分別固定在本體的相反側,且上蓋還具有兩個勾狀結構,分別穿過前述連接件。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凸出部朝本體內側凸出。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芯片卡為一用戶身份識別卡。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芯片卡為一存儲卡。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優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做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示意圖;
圖2A表示圖1中的連接件與上蓋連接的示意圖;
圖2B表示圖2A中B部分的放大圖;
圖3表示勾狀結構位于第一位置時的示意圖;
圖4表示勾狀結構由第一位置沿導槽滑動至第二位置的示意圖;以及
圖5表示圖4中A部分的放大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本體10
限位部11
上蓋20
勾狀結構21
卡合部22
連接件30
導槽31
端部311、312
通道313
凸出部32
寬度d、D
導電部P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連接器可用以裝載一芯片卡(ICcard),前述芯片卡例如為用戶身份識別卡(SIM?card)或存儲卡(memory?card)。接著請一并參閱圖1、圖2A以及圖2B,前述連接器主要包括一本體10、一上蓋20以及兩個連接件30(圖2A中省略了圖1所示的本體10),前述連接件30分別固定在本體10兩側,其中在每一連接件30上形成有長條形的導槽31,此外在上蓋20的兩側分別形成有一勾狀結構21,前述勾狀結構21穿過導槽31,借以使上蓋20和本體10活動地相互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前述連接件30例如可為金屬材質,此外連接件30亦可與本體10采一體成型的方式制作。
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器可設置于一移動電話或其他可攜式電子裝置內部,使用時需將芯片卡放置于本體10中央的凹槽內,并使芯片卡與本體10上的導電部P電性連接。當芯片卡裝載于本體10之后,接著便可把上蓋20向下翻轉并使其與本體10相互疊合,然后再將上蓋20朝X軸方向推動至一既定位置,使得上蓋20側邊的卡合部22與本體10側邊的限位部11相互卡合,借以限制上蓋20相對于本體10轉動,進而可保護容置于本體10內的芯片卡。另請參閱圖3、圖4,在上蓋20相對于本體10朝X軸方向移動的過程中,勾狀結構21由一第一位置(如圖3所示)沿著導槽31滑動至一第二位置(如圖4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6133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視頻檢測系統和方法
- 下一篇:質子交換薄膜燃料電池堆疊和燃料電池堆疊模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