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油壓拔輪器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151602.1 | 申請日: | 2009-04-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437232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4-14 |
| 發明(設計)人: | 陳宥珍 | 申請(專利權)人: | 陳宥珍 |
| 主分類號: | B25B27/02 | 分類號: | B25B27/02;B25B2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 代理人: | 孫剛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油壓 拔輪器 | ||
1.一種油壓拔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同軸心連接組裝的一第一油壓動力系統(31)和一用以驅動一拉桿座(36)正負位移的第二油壓動力系統(32)構成;該第一油壓動力系統(31)中心具有通過該第一油壓動力系統(31)驅動而正負位移的一止推軸(35);
一拉爪定位組(50),包括數個相隔預定角度且凸設于該第一油壓動力系統(31)的缸體的拉爪定位部(51);
數拉爪(55),分別利用其定位端(551)以旋轉樞接軸連接于該等拉爪定位部(51);
一拉桿定位組(70),包括數量和位置與該拉爪定位組(50)對應的數拉桿定位部(71),該數拉桿定位部(71)凸設于該拉桿座(36)的外壁;以及
和該拉爪(55)數量相對的數拉桿(75),每一拉桿(75)的兩端分別以旋轉樞接軸連接該拉爪(55)以及該拉桿定位部(7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油壓拔輪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油壓動力系統(31)和該第二油壓動力系統(32)組裝于一升降座(20),該升降座(20)組裝于一車臺(10);該車臺(10)具有一底座(11)以及連接于該底座(11)左右部位的一對立柱(12),該升降座(20)組裝于該對立柱(12)。
3.如權利要求2所述油壓拔輪器,其特征在于,該車臺(10)的底部具有數個動力輪組(13)。
4.如權利要求2所述油壓拔輪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定位支持裝置(40),該定位支持裝置(40)包括一組設于該立柱(12)的定位板(41)以及一組設于該升降座(20)的定位器(42),該定位器(42)連接固定于該定位板(41);該定位板(41)在相對該定位器(42)的一側設有數凹槽(43),該定位器(42)具有一個可伸縮移動的卡桿(44),其卡制于該其中一凹槽(43)中;該可伸縮的卡桿(44)連接于一可被使用者所控制的操作物件(45)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油壓拔輪器,其特征在于,該拉爪定位組(50),包括三個相隔120度且凸設于該第一油壓動力系統(31)的缸體外的第一拉爪定位部(51),以及一個和其中一第一拉爪定位部(51)呈180度相對而凸設于該第一油壓動力系統(31)的缸體外部的第二拉爪定位部(52)。
6.如權利要求5所述油壓拔輪器,其特征在于,該拉桿定位組(70),包括三個相隔120度且凸設于該拉桿座(36)外的第一拉桿定位部(71),以及一個和其中一第一拉桿定位部(71)呈180度相對而凸設于該拉桿座(36)外部的第二拉桿定位部(72)。
7.如權利要求1所述油壓拔輪器,其特征在于,該拉爪(55)的開放端具有一可調角度的爪鉤(60);該爪鉤(60)具有一鉤部(61),以及一延伸于該鉤部(61)后方的本體(62),該本體(62)具有一第一旋轉連接部(621)和一第二旋轉連接部(622),該第一旋轉連接部(621)以旋轉樞接軸連接在該拉爪(55)的開放端(552),該第二旋轉連接部(622)以旋轉樞接軸連接一樞設在該拉爪(55)上的調節器(63);該調節器(63)包括一可旋轉的定位在該拉爪(55)背部的螺帽(64),一連接于該螺帽(64)且伸入該拉爪(55)內部的螺桿(65),該螺桿(65)的底端以旋轉樞接軸連接該爪鉤(60)的第二旋轉連接部(621)。
8.如權利要求7所述油壓拔輪器,其特征在于,該拉爪(55)開放端(552)以及該爪鉤(60)與之相對應的部位分別設有一刻度尺(66)以及一指標(67)。
9.如權利要求7所述油壓拔輪器,其特征在于,該螺桿(65)上設有刻度(651)。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油壓拔輪器,其特征在于,該車臺(10)上設有至少一自動光學檢測設備(1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陳宥珍,未經陳宥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51602.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催化氧化反應裝置
- 下一篇:具續、聚熱燜燒的鍋具改良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