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升降機構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147338.4 | 申請日: | 2009-04-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501763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6-09 |
| 發明(設計)人: | 洪婉玲;郭勛聰 | 申請(專利權)人: | 燦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6F7/00 | 分類號: | B66F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王一斌;王琦 |
| 地址: | 中國臺灣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升降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升降機構,特別涉及于一種可使受承載物件升降與停留在所需要的高度,并且可增進升降過程的平穩度的升降機構。
背景技術
一般在自動化工序中,由于工序步驟繁復且耗時費力,因此需要以自動化機具取代人力進行搬運或傳送的動作,以增進整體工序的運作效率。
如圖5所示,一般常用的升降機構系采用一個氣缸組件1來提供升、降工件的動力,氣缸組件1具有一個氣缸11、一個設置于氣缸11一端的固定平臺12以及一個往復移動地設置于氣缸11并可穿過固定平臺12活塞桿13,其中,固定平臺12具有多個對稱設置的直線軸承121及可往復移動地設置于直線軸承121的支撐軸體122,另外,氣缸組件1進一步包括多個固設于活塞桿13的異于氣缸11的之一端以及支撐軸體122的異于直線軸承121的一端的承載臺14。
受承載物件圖中未示出)固設于多個承載臺14上,當氣缸11提供動力時,活塞桿13即往外突伸而頂升承載臺14;反之,活塞桿13則往內返回氣缸11而使承載臺14下降;支撐軸體122于承載臺14的升降過程中提供支撐的功能,使承載臺14維持其升降時的平穩;直線軸承121則使支撐軸體122在承載臺14升降時能進行低摩擦力的直線運動。
然而,該常用于升降機構的氣缸組件1雖然有支撐軸體122的輔助以維持動作過程的平穩,但當受承載物件的重量較重時,其支撐力道難免不足從而影響其升降過程的平穩度;另外,氣缸組件1的氣缸11僅具有單一行程,因此升降與停留該受承載物件的位置極為有限,僅能夠讓該受承載物件停留在最高與最低的位置,若工序中需要令該受承載物件停留在數個不同高度的位置,則使用氣缸組件1作為升降機構并非最佳選擇,因此,常用的升降機構存在著平穩度有待提升以及升降停留位置受限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鑒于上述常用升降機構的平穩度不足、以及工件升降停留位置受限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升降機構,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升降機構,特別是一種可使受承載物件升降與停留在所需要的高度,并且可增進升降過程的平穩度的升降機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的技術手段予以達成,其中本實用新型的升降機構,包括有:
主體框架,為由多個框體與多個桿體所組成的立體框架;
兩個主要升降單元,對稱設置于所述主體框架內部的一側,其各具有一個可往復移動移動元件;
動力源,設置于一個升降單元的頂端并通過一個傳動軸體與另一個升降單元的頂端連接;
兩個輔助升降單元,對稱設置于所述主體框架內部的另一側、并與所述主要升降單元的位置相對,其各具有一個可往復移動的移動元件;
承載臺,其一側固接于所述主要升降單元的移動元件,另一側則固接于所述輔助升降單元的移動元件。
通過上述結構,當動力源開始運轉時,通過動力源本身提供動力以及通過傳動軸體輸出動力,主要升降單元的移動元件即可往復移動以驅使承載臺進行上升與下降的直線運動,同時,固接于承載臺的輔助升降單元的移動元件亦進行升降動作,因此該移動元件除了帶動承載臺移動外,更可平均分散其所承載物件的重力以維持其在升降過程中的平穩度,另外,該動力源可通過電腦程式的控制使移動元件達到預先設定的位移量,進而使該承載臺停留在工序所需要的高度,改善了常用升降機構的升降停留位置受限的缺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內部組件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內部組件的側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承載臺的升降示意圖。
圖5為常用升降機構的立體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氣缸組件
11:氣缸
12:固定平臺
121:直線軸承
122:支撐軸體
13:活塞桿
14:承載臺
2:升降機構
21:主體框架
22:主要升降單元
221:移動元件
23:動力源
231:傳動軸體
24:輔助升降單元
241:移動元件
25:承載臺
251:滾輪
26:輔助支撐單元
261:上設置部
262:下設置部
263:皮帶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升降機構2包括有:
主體框架21,為由多個框體與多個桿體所組成的立體框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燦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燦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4733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機車調車信號防冒進系統
- 下一篇:高壓直流套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