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進氣歧管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121082.X | 申請日: | 2009-05-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437750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4-14 |
| 發明(設計)人: | 魯新來;王晗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M35/104 | 分類號: | F02M35/104 |
| 代理公司: | 臺州市方圓專利事務所 33107 | 代理人: | 張智平;張向飛 |
| 地址: | 317000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歧管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汽車配件,特別是一種用于向發動機供給空氣的進氣歧管。
背景技術
進氣歧管位于節氣門與引擎進氣門之間,之所以稱為“歧管”,是因為空氣進入節氣門后,經過歧管緩沖統后,空氣流道就在此“分歧”了。
對應引擎汽缸的數量,如四缸引擎就有四道,五缸引擎則有五道,將空氣分別導入各汽缸中。
以自然進氣引擎來說,由于進氣歧管位于節氣門之后,所以當引擎油門開度小時,汽缸內無法吸到足量的空氣,就會造成歧管真空度高;而當引擎油門開度大時,進氣歧管內的真空度就會變小。因此,噴射供油引擎都會在進氣歧管上裝設一個壓力計,供給ECU判定引擎負荷,而給予適量的噴油。
中國專利CN1831319A提供了一種“進氣歧管”,它由主體部分和管道組成,管道為多個管狀體。這些管狀體都是平行設置的,并且管道是焊接在主體上的。
顯然,上述的進氣歧管中的本體和管道都是由金屬材料制成,整體結構復雜,而且整體比較重。另外,在加工過程中還需要另外將管道焊接在本體上,制備過程中顯得尤為復雜。
與此同時,由于每個管狀體都是平行設置的,這樣使得與其對應的汽缸必須緊靠在一起才能與進氣歧管穩定的連通。顯然,它的適用性還比較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工作穩定性高的進氣歧管。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進氣歧管,包括一本體,所述的本體上具有進氣管和若干歧管,所述的進氣管與每根歧管均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氣管、歧管與本體為一體式結構,所述的若干歧管以本體中部為基準對稱分布。
在本進氣歧管中,氣體可由進氣管進入本體內,本體內的氣體再進入若干歧管中。當然,歧管是與每個獨立引擎汽缸相連的,氣體就能順暢的進入每個引擎汽缸處。
由于歧管是以本體對稱分布的,這樣就使得汽缸有足夠的位置空間位置,使得汽缸布置合理。
在上述的進氣歧管中,所述每根歧管的下端與進氣管連通,每個歧管的上端位于本體頂部,且每根歧管下端部處平行,每根歧管的上端部處均向兩側彎曲。
顯然,歧管下端是進氣端,進氣端集中使得氣體能順暢進入每個歧管中。同時,向兩側彎曲的歧管上端使得歧管的出氣端間隔有比較大的距離,使得每個引擎汽缸有足夠的安裝位置。
在上述的進氣歧管中,所述的歧管的數量為四根:歧管一、歧管二、歧管三和歧管四,歧管一和歧管二靠近于本體中部且兩者以本體中部為基準對稱設置,歧管三位于歧管一的外側,歧管四位于歧管二的外側且歧管三和歧管四以本體中部為基準對稱設置。
顯然,對稱設置的歧管一和歧管三以及對稱設置的歧管二和歧管四使得整個進氣歧管結構緊湊,外形美觀。
在上述的進氣歧管中,所述的歧管三的長度大于歧管一的長度,所述歧管四的長度大于歧管二的長度。
長度比較長的歧管三和歧管四使得更加大尺寸的引擎汽缸也能穩定的與歧管相連接。
在上述的進氣歧管中,所述的本體、歧管和進氣管均由塑料材料制成。
采用塑料材料使得本進氣歧管重量比較輕,而且制造過程中采用注塑方法也易于實施。
在上述的進氣歧管中,所述的進氣管外側沿其軸向具有凸出的加強筋一。
在加強筋一的作用下能夠增加進氣管處的強度。
在上述的進氣歧管中,所述的每根歧管外側沿其軸向具有凸出的加強筋二。在加強筋二的作用下能夠增加每根歧管處的強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進氣歧管由于歧管是以本體中部對稱設置,這樣不僅增加了引擎汽缸的安裝空間,而且外形美觀,結構緊湊。
同時,本進氣歧管為一體式結構,并且又是由塑料材料制成的,這樣使得它不僅重量比較輕,而且成本還比較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進氣歧管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進氣歧管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本體;2、進氣管;3、歧路;3a、歧管一;3b、歧管二;3c、歧管三;3d、歧管四;4、加強筋一;5、加強筋二。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本進氣歧管包括一個塑料材料制成的本體1,本體1上具有進氣管2和若干歧管3,本體1、進氣管2和歧管3為一體式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2108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帶自鎖固定螺絲的核電功能模塊
- 下一篇:一種發光指示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