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煤礦井下濕噴連續作業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0920103114.3 | 申請日: | 2009-05-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416449Y | 公開(公告)日: | 2010-03-03 |
| 發明(設計)人: | 閆振東;張杰;劉建利;趙旭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D11/10 | 分類號: | E21D11/10;E21F5/02 |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衛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朱 源;鄭晉周 |
| 地址: | 048006山西***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煤礦 井下 連續 作業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煤礦噴漿裝置,具體為一種煤礦井下濕噴連續作業裝置。
背景技術
巷道的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是在科學的圍巖自穩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支護方式,噴射混凝土、錨桿與圍巖共同組成有效的承載拱,改善了巷道的穩定性,提高了圍巖的自穩能力,變被動支護為主動支護。噴射混凝土在整個支護體系中的作用主要有:支撐作用、填充作用、隔絕作用和轉化作用。
隨著煤礦巷道錨噴支護技術的飛速發展,支護理論呈現多樣化并逐步成熟和統一起來,大部分巷道在使用錨桿、錨索和金屬網組合支護后,支護效果就可以得到保證。在此前提下,再使用噴射混凝土提供附加支護,主要作用是及時封閉圍巖表面,對圍巖和金屬網進行保護,隔絕空氣、水和圍巖的接觸,避免環境效應對巷道支護產生不良影響,如圍巖的風化、潮解和鋼筋網的銹蝕等;對成形巷道進行補平,去除圍巖應力集中點,阻止圍巖松動。
國內大多數煤礦采用干(潮)噴工藝,其主要設備及作業流程如下:在噴漿作業面布置噴漿機,噴嘴可通過接管在距離噴漿機50米左右范圍內作業,噴漿所需的沙子水泥等通過礦車運輸到作業面附近,然后人工運到噴漿機前,噴漿時人工攪拌、人工上料。作業面前移時,噴漿機人工前移,各種配料及作業現場前移。這種方式需要人工攪拌、上料,頻繁移動作業設備和準備料場,工人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
新開發的濕噴法是將水泥、骨料和水按設計比例拌合均勻,用濕式噴漿機壓送至噴槍,在噴頭處加入速凝劑后從噴嘴噴出。濕噴法施工工藝由于采取濕式拌和,大大降低了施工區的粉塵濃度,消除了對工人健康的危害。再用人工運輸物料的辦法顯然不能滿足濕式噴漿機機械化、自動化作業的需求,而目前還沒有相應的裝置去系統地實現濕噴工藝。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目前煤礦還沒有相應的完成濕噴工藝的設備而提供了一種煤礦井下濕噴連續作業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煤礦井下濕噴連續作業裝置,包括在噴漿巷道內的噴漿作業處的濕式噴漿機,濕式噴漿機的料斗連接有輸漿管路,輸漿管路連接放置在主巷道的攪拌站,攪拌站由水泥攪拌機,濕噴輸漿機、上料鏟車組成。
噴漿通過機械手操作噴槍的濕式噴漿機實現,噴漿機可以通過履帶行走機構自移,每循環為1.5米。噴漿所需泥漿由后方攪拌站通過輸漿管路直接輸入噴漿機料斗。攪拌站由水泥攪拌機,濕噴輸漿機、上料鏟車組成。可實現機械化上料、攪拌。攪拌站距離作業點可達500米以上。作業點沒有大量粉塵,各種原料供給方便。
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噴漿作業的全自動化,只須延伸輸漿管路就可以實現連續作業。大大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提高了作業速度,改善了作業環境。適用于井下大斷面,長距離需要噴漿巷道的作業現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現場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中:1-濕式噴漿機、2-輸漿管路、3-攪拌站、4-濕噴輸漿機、5-水泥攪拌機、6-上料鏟車、7-主巷道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意,一種煤礦井下濕噴連續作業裝置,包括在需要噴漿巷道8內的噴漿作業處的濕式噴漿機1,濕式噴漿機1的料斗連接有輸漿管路2,輸漿管路2連接放置在主巷道7的攪拌站3,攪拌站3由水泥攪拌機5,濕噴輸漿機4、上料鏟車6組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0311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鉆孔機床
- 下一篇:用于加工堵頭的端面驅動卡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