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噴霧傳熱散熱器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072866.8 | 申請日: | 2009-05-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407740Y | 公開(公告)日: | 2010-02-17 |
| 發明(設計)人: | 許求鑫 | 申請(專利權)人: | 許求鑫 |
| 主分類號: | F24D19/00 | 分類號: | F24D1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楊元焱 |
| 地址: | 200072上海市閘***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噴霧 傳熱 散熱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生活用品,特別涉及一種噴霧傳熱散熱器。
背景技術
散熱器廣泛應用于居家、醫院、學校、辦公樓、工廠等公共場所,它在寒冷的季節里向人們提供暖氣,使人們在溫暖的環境下生活、學習和工作。保證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質量。現有技術的散熱器一般是采用熱水為熱媒,熱水通常由鍋爐或熱水器提供。散熱器則主要由銅管和散熱片構成。通常的散熱模式是將熱水從銅管流過,銅管發熱后再將熱量傳遞給散熱片,再由散熱片將熱量輻射到周圍空間,使室溫提高。這種制熱方式,可以稱之為“熱水注入式傳熱”。相應的散熱器可以稱之為“熱水注入傳熱散熱器”。現在廣泛使用的散熱器,無論其外觀、式樣如何變化,實質上都是“熱水注入傳熱散熱器”。這種“熱水注入傳熱散熱器”沿用了百余年,人們習以為常。其實從節能、制作工藝和耗材等方面來看,這種“熱水注入傳熱散熱器”存在耗水量大(管道內必須充滿水才能使水流動起來,否則成為“死水”)、消耗能量大、升溫慢、制作工藝復雜(焊接點多,容易產生漏水現象)、消耗銅管多等諸多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噴霧傳熱散熱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噴霧傳熱散熱器,包括進水總管、出水總管、連接在進水總管和出水總管之間的散熱管以及連接在散熱管上的散熱片,其特點是:所述的進水總管為一個制霧室,制霧室內設有至少一個噴霧器,該噴霧器與熱水進水管連通將熱水噴出成水霧,水霧流經散熱管散熱后冷凝成水流入出水總管,所述的噴霧器包含兩個相對設置的噴嘴。
所述的噴霧器為兩個,兩個噴霧器并排設置在制霧室內并與熱水進水管并聯。
所述的制霧室包括室體和室蓋,室體和室蓋嵌套相連,室體的底部設有多根水霧引出管用于分別插入各散熱管,室蓋上設有空氣增濕孔,并設有移動孔蓋。
所述的兩個相對設置的噴嘴之間的距離為0.1-8mm。
所述的散熱管及連接在其上的散熱片為一體成型的整體結構件。
本實用新型的噴霧傳熱散熱器將熱水通過噴霧器中相對設置的兩個噴嘴射出對撞,沖擊產生大量高溫水霧進行傳熱,具有省水、省銅管、升溫快、節能和使用壽命長的優點,并且具有制濕功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噴霧傳熱散熱器的基本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的制霧室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的制霧室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圖2、圖3,本實用新型的噴霧傳熱散熱器,包括進水總管、出水總管2、連接在進水總管和出水總管之間的散熱管3以及連接在散熱管上的散熱片(未圖示出來)。其中的散熱管3及連接在其上的散熱片為一體成型的整體結構件。進水總管為一個制霧室1,制霧室1內設有兩個噴霧器4,兩個噴霧器4并排設置在制霧室內并與熱水進水管5并聯。噴霧器4將熱水噴出成水霧,水霧流經散熱管3散熱后冷凝成水珠進入出水總管2。
本實用新型中的噴霧器4包含兩個相對設置的噴嘴41,兩個相對設置的噴嘴41之間的距離為0.1-8mm。
本實用新型中的制霧室1包括室體11和室蓋12,室體和室蓋嵌套相連,室體11的底部設有多根水霧引出管13用于分別插入各散熱管,室蓋12上設有空氣增濕孔14,并設有移動孔蓋15。當室內空氣干燥需要增濕時,只須打開移動孔蓋15,即有霧氣從增濕孔14冒出,可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
本實用新型的噴霧傳熱散熱器的工作原理是,當95℃左右的熱水進入噴霧器4從噴嘴41噴出后,即產生大量的90℃左右的高溫水霧,并迅速擴散到整個制霧室,使散熱器頂部首先發熱(表面溫度可達70℃左右),當水霧順著各散熱管3的內壁向下擴散時,又將熱量傳遞給散熱片,使散熱器整體發熱。由于散熱管及連接在其上的散熱片為一體成型的整體結構件,散熱器內沒有傳統的銅管作水道,而是直接將熱量傳遞給散熱片發熱,因此,升溫速度比傳統的散熱器快。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許求鑫,未經許求鑫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07286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