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920069429.0 | 申請日: | 2009-03-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80843Y | 公開(公告)日: | 2010-01-13 |
| 發明(設計)人: | 葛宏;馬闖;朱曉東;卜凡斌;包敏華;李鶯;邵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汽車制動系統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T13/52 | 分類號: | B60T13/5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陸 嘉 |
| 地址: | 201800***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助力 真空 助力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真空助力器。
背景技術
真空助力器是轎車制動系統中的制動伺服裝置,是汽車制動系統中的關鍵部件。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發動機工作時所產生的真空,在駕駛員踏下制動踏板時,借助真空助力器內兩個工作腔的不同壓力差所產生的推力,按比例放大制動踏板力,壓縮主缸內的制動液產生液壓,從而帶動制動器對車輪輪轂施加制動力,達到制動的效果。
雙助力比設計的真空助力器使制動起始階段的踏板力相對柔和,當車輛需要更大制動力時,助力器也能提供更大的制動助力,減小駕駛者的負擔,為駕駛者帶來更好的駕駛感覺。但是,現有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需要在單助力比真空助力器的基礎上增加較多的零件,從而增加了生產成本。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的雙助力真空助力器。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包括殼體、皮膜、控制閥體、橡膠反饋盤、頂桿、空氣閥、控制氣閥組件和推桿;控制閥體設有第一裝配孔、第二裝配孔和第三裝配孔;橡膠反饋盤設置在第一裝配孔內,頂桿設置在橡膠反饋盤一側;空氣閥設置在位于橡膠反饋盤另一側的第二裝配孔內;控制氣閥組件設置在第三裝配孔內,控制氣閥組件的一端與空氣閥相連,另一端與推桿相連,其特點是,控制閥體還設有一間隙孔,該間隙孔設置在第一裝配孔與第二裝配孔之間,第一裝配孔、間隙孔、第二裝配孔和第三裝配孔依次連通;該間隙孔的直徑大于第二裝配孔的直徑且小于第一裝配孔的直徑。
與現有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相比,本實用新型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在傳統的單助力比真空助力器的基礎上無需再增加任何零件,就能夠實現兩種不同的輸出力,從而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A是本實用新型的控制閥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示出了當本實用新型未制動時橡膠反饋盤所處的位置;
圖2B是本實用新型的控制閥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示出了當本實用新型具有第一助力比時橡膠反饋盤所處的位置;
圖2C是本實用新型的控制閥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示出了當本實用新型具有第二助力比時橡膠反饋盤所處的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包括前殼體組件11、后殼體組件12、皮膜21、控制閥體3、橡膠反饋盤4、頂桿51、空氣閥6、控制氣閥組件7和推桿81。其中,前殼體組件11和后殼體組件12相互鉚接,構成該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的殼體。皮膜21和控制閥體3設置在殼體內,將殼體分成前腔和后腔。皮膜21由皮膜托板22支承,并由皮膜復位彈簧23提供回復力。控制閥體3設有第一裝配孔31、第二裝配孔32和第三裝配孔33。橡膠反饋盤4設置在第一裝配孔31內,頂桿51設置在橡膠反饋盤4的一側,頂桿51的外面還套設有頂桿導向圈52,該頂桿導向圈52安裝在控制閥體3上。空氣閥6設置在位于橡膠反饋盤4另一側的第二裝配孔32內。控制氣閥組件7設置在第三裝配孔33內,控制氣閥組件7的一端與空氣閥6相連,另一端與推桿81相連。在推桿81上套設有推桿回位彈簧82,推桿回位彈簧82的一端抵在推桿回位彈簧座83上,另一端抵在推桿回位彈簧套筒84上。本實用新型與現有的單助力比真空助力器的主要區別在于,該控制閥體3還設有一間隙孔34,間隙孔34設置在第一裝配孔31與第二裝配孔32之間,第一裝配孔31、間隙孔34、第二裝配孔32和第三裝配孔33依次連通,該間隙孔34的直徑大于第二裝配孔32的直徑且小于第一裝配孔31的直徑。
圖2A示出了當本實用新型未制動時橡膠反饋盤所處的位置。由于本實用新型在控制閥體上設置一間隙孔34,在橡膠反饋盤4的內側41受力產生擠壓時,其受力面積會發生改變,直至橡膠反饋盤4全部填滿間隙孔34,利用橡膠反饋盤受力面積的變化,會使真空助力器形成兩種助力比,而無需再增加任何零件,因此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下面結合圖2B至圖2C對本實用新型實現雙助力的過程進行進一步的描述。
當真空助力器處于制動狀態時,推桿81向X向移動,由于間隙孔34的存在,橡膠反饋盤4的內側41發生了形變,如圖2B所示。根據相關理論,第一助力比R1=D12/D32,其中,D1為橡膠反饋盤4的直徑,D3為橡膠反饋盤內側實際受力面的直徑。隨著加載力的增加,反饋變形量也在增加,實際上橡膠反饋盤內側實際受力面的直徑D3是在不斷變化的。為了方便計算,可以將橡膠反饋盤內側實際受力面的直徑D3定義為D3=(D1+D4)/2,D4為空氣閥6的直徑。
當橡膠反饋盤4填滿間隙孔34時,如圖2C所示,真空助力器的助力曲線就達到了拐點,真空助力器將由第一助力比切換為第二助力比,第二助力比R2=D12/D42。上述拐點由間隙孔34的高度H和間隙孔34的直徑D2來決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汽車制動系統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汽車制動系統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06942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汽車底盤防滾架
- 下一篇:滾剎等比減速防抱死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