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無介質電熱加溫加濕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059942.1 | 申請日: | 2009-07-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561483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8-25 |
| 發明(設計)人: | 鄭茂林;鄭博悅;劉愛芬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億海盛管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D13/00 | 分類號: | F24D13/00;F24D19/00;H05B6/02;F24F6/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通***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介質 電熱 加溫 加濕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制熱裝置領域,尤其是一種采用半導電聚合物制熱、不需要介質傳導的制熱裝置。
背景技術
現在的采暖系統多為燃氣、燃煤、燃油鍋爐,燃煤、燃氣、燃油鍋爐通過煤、氣、油燃燒產生熱量,然后將熱量通過管道中的水傳到暖氣片上,暖氣片將熱量傳遞到空氣中,進行室內冷熱空氣傳導對流,輻射采暖。但是這樣的采暖方法及采暖設備具有以下缺點:
(1)這些設備結構龐大,設備與原料占用空間大,安裝使用不方便;
(2)采暖系統前期造價高,鍋爐、管道、暖氣片、機電等耗資巨大;
(3)采暖系統在加熱過程中排放大量有害煙霧氣體,對大氣污染嚴重,且浪費燃料資源和電資源;
(4)采暖系統需要專業人員24小時管理、維護和維修,長期使用費用增加;
(5)采暖系統不能獨戶獨間控制;
(6)地暖的維修耗工耗材;
(7)暖氣都沒有獨立的加濕功能,只能另外獨立設置加濕器,但是獨立的加濕器消耗的電能要很多;
(8)采暖系統都是采用有介質傳播的方式。
現有技術中使用較普遍的還有通過電阻絲發熱采暖的電暖器,電暖器內的電阻絲發熱,通過水或油等介質將熱量傳遞到空氣中,但是此種采暖方式耗電高,設備使用壽命短,而且還沒有加濕功能。
實用新型內容
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環保、節能、無介質傳導的加溫加濕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無介質電熱加溫加濕裝置,所述裝置包括腔體、加熱層、加濕層和絕緣層,加熱層和加濕層設置在腔體內,
所述腔體由導熱材料制作,
所述加熱層內充滿能發生電熱感應的半導電聚合物,加熱層內平行通過火線和零線,火線和零線之間不形成回路,火線和零線的一端與電源導線連接,
所述加熱層外圍為絕緣層,絕緣層上方為加濕層,加濕層上方對應的腔體上開有至少兩個散濕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腔體內加濕層下方還設置屏蔽層,屏蔽層設置在絕緣層外圍。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腔體采用鋁合金型材制作。
優選的,所述屏蔽層采用有色金屬制作。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優選方案,所述屏蔽層與腔體之間設置防護層。
優選的,所述防護層采用絕緣耐高溫氟塑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加溫加濕裝置采用半導電聚合物將電能轉化為熱能,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制熱效果好,電能利用率高,可將原來1J的功產生1J的熱能變為1J功產生5J的熱能,可完全替代鍋爐、管道、暖氣片;
2)無介質傳導制熱方式為國家節省不可估量的鋼材、有色金屬資源、煤、氣、油、電資源、國土資源等,也節省了大量附屬機電設備資源,同時也無需專人24小時管理,節省了大量人力資源,降低勞動強度;
3)由于設置了加濕層,在制熱的同時將加濕層內的水加熱,水蒸氣從散濕孔內散發在周圍環境中,起到加濕的作用,不需要獨立設置加濕器,節約了大量電能;
4)制熱過程中,無有害氣體、粉塵排放,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為國家節省了治理大氣污染的費用,維護了大自然生態平衡,而且在傳導熱能時,無噪音;
5)由于需要的制熱設備節約了大量成本,而且不需要長期維護,所以可為建筑開發商提供長遠的經濟利益;
6)實現了國家惠民、便民要求,節省了國家對居民冬季采暖的經濟補貼。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加溫加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中主體部分2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加溫加濕裝置的作用原理圖;
圖4為實施例2中主體部分2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在此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億海盛管材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億海盛管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05994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