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長線往復式線切割加工機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039953.3 | 申請日: | 2009-04-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80341Y | 公開(公告)日: | 2010-01-13 |
| 發明(設計)人: | 李傳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傳文 |
| 主分類號: | B23H7/02 | 分類號: | B23H7/02;B23H7/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華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夏 平 |
| 地址: | 211100江蘇省南京市江寧***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長線 往復 切割 加工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線切割加工機床的電極絲儲絲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線切割機大體分為快走絲和慢走絲兩種:
1、快走絲使用鉬絲,每次裝絲300米左右,快速(9m/秒)往返使用,但電極絲的兩端各有十米左右不能被使用,鉬絲利用率低,且由于鉬絲快速運動導致前端用于切割的電極絲抖動,嚴重、極大地影響了加工精度,為其加工精度不能提高的缺陷。由于只有300米左右的鉬絲參與加工,電極絲直徑很快損耗變細,為其加工精度不能進一步提高的另一原因。
2、由于加工過程中鉬絲的疲勞被拉伸而導致的鉬絲張力的變化,進而導致加工精度下降,由于結構上面的不合理,導致鉬絲在正向和反向加工時前鉬絲張力變化嚴重,使加工出來的零件上面出現嚴重條紋(換向紋)。而且大多數機床采用油基的DK-1型線切割加工液,在使用過程中會對機床本身及周圍環境造成較嚴重污染。
2、慢走絲
機床每次裝銅絲20公斤左右,單向低速運行,由于始終是新的銅絲參于加工,且低速運行,加工區銅絲的穩定性好,張力恒定,不抖動,所以加工精度高,粗糙度好,但是銅絲是一次使用,耗材成本高。而且機床制造成本高,目前主要依賴進口,價格高,一臺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使用成本高(耗材成本高),元器件國產化低,維修成本高,且不易維修,機床閑置率高,資源浪費嚴重,目前僅在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內使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則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成本低、加度精度高、結構簡單、易于維修的長線往復式線切割加工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
一種長線往復式線切割加工機,其特征是它包括有兩個儲絲盤和與之對應的排絲輪,電極絲通過排絲輪后卷繞在儲絲盤上,兩個儲絲盤分別由兩組電機反向驅動,使電極絲在兩個儲絲盤間保持張緊,所述排絲輪通過排絲裝置實現在儲絲盤寬度方向上來回移動。
所述排絲裝置包括有導軌、凸輪和變速裝置,排絲輪的連動桿安裝在導軌內,連動桿的一端觸接在凸輪上,凸輪由變速裝置的輸出端驅動,變速裝置的輸入端連接電機的輸出端。
所述凸輪使排絲輪位移距離與儲絲盤的寬度相同。
所述的排絲輪亦可由步進電機來回驅動。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
一種長線往復式線切割加工機,其特征是它包括有兩個儲絲盤和與之對應的排絲輪,電極絲通過排絲輪后卷繞在儲絲盤上,兩個儲絲盤分別由兩組電機反向驅動,使電極絲在兩個儲絲盤間保持張緊,所述排絲輪通過排絲裝置實現在儲絲盤寬度方向上來回移動,電極絲的兩個進電塊前置于電極絲導輪的靠工作端,且處于各自對應的電極絲導輪與電極絲定位器之間,此時,關于排絲裝置的技術方案可采用與前一方案相同的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解決了目前線切割機床加工精度低的問題,提高了鉬絲的利用率,降低了使用耗材成本,機床本身制造成本低,價格便宜(2-3萬/臺),操作簡便易學,零件國產化高,易于維修,且污染低,非常適合我國國情。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它包括有兩個儲絲盤1和與之對應的排絲輪2,電極絲通過排絲輪2后卷繞在儲絲盤1上,電極絲為目前線切割機床使用的鉬絲。在本實用新型中,兩個儲絲盤1分別由兩組電機3反向驅動,使電極絲在兩個儲絲盤1間保持恒張力張緊狀態,從而解決了加工過程中由于鉬絲疲勞拉伸而造成的鉬絲松動進而影響精度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中的排絲輪2通過排絲裝置實現在儲絲盤1寬度方向上來回移動,當儲絲盤1轉動時,繞過排絲輪2的鉬絲卷繞在儲絲盤1上,達到機床使用長絲的目的。兩個儲絲盤1同時的結構,所以鉬絲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從一個儲絲盤上放開而卷繞到另一個儲絲盤上,來回交替卷繞,即可實現幾千米的鉬絲均能反復利用多次,從而降低了耗材的使用成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傳文,未經李傳文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03995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