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雙向無堵轉快關式電動控制閥門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032104.5 | 申請日: | 2009-03-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68249Y | 公開(公告)日: | 2009-12-23 |
| 發明(設計)人: | 高桂官 | 申請(專利權)人: | 高桂官 |
| 主分類號: | F16K31/04 | 分類號: | F16K31/04;F16K31/53;F16K29/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維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罡 |
| 地址: | 71008***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向 無堵轉快關式 電動 控制 閥門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向無堵轉快關式電動控制閥門,屬于一種IC卡智能燃氣表專用的電動控制閥門。
背景技術
這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干凈、環保的潔凈能源天然氣正在越來越廣泛地走進人們的生活。而隨著陜京天然氣管線、第一條西氣東輸天然氣管線的開通,為我國東部和沿海地區及沿途城鎮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潔凈能源。而第二條西氣東輸天然氣管線的開工建設,使這一潔凈能源使用的覆蓋面惠及半個中國。伴隨著電子產業的迅速發展,誕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IC卡智能燃氣表的使用、控制技術已日臻成熟。并越來越多的走進千家萬戶,其市場前景無可限量。
但現有的IC卡智能燃氣表的控制元件-控制閥門的結構及技術卻一直難有大的突破。
目前普遍使用的電機控制閥門的主要缺陷是:
1、開閥或關閥到位時電機產生堵轉,致使電流急劇上升至130mA以上,降低了電機的使用壽命和防爆性能,增加了安全隱患。
2、螺桿傳動摩擦力大,導致電流較大;而開閥或關閥到位時如果配合間隙小,可能“咬死”,造成閥門動作失靈,降低了閥門使用的可靠性。
3、為了降低閥門的功耗和電流,提高安全性和使用的可靠性,很多廠家也在電機“無堵轉”上下了很多工夫。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無奈到目前只實現了電機單向無堵轉(即開閥時或關閥時);始終無法解決開、關閥雙向都是小電流、無堵轉的難題;在小電流、低功耗上難有突破。
4、因為在IC卡智能燃氣表的控制電路的設計上,通常關閥都是用電容來完成的;由于電容的放電規律決定了只有快速關閥才能可靠的實現這一要求;而目前雖然有的閥門實現了快速關閥,但卻不能同時解決無堵轉和快速關閥這兩個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安全防爆性能高、微電機的使用壽命長的雙向無堵轉快關式電動控制閥門。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雙向無堵轉快關式電動控制閥門,包括閥桿、設置在閥桿上的閥瓣、微電機、減速傳動機構和控制機構,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的控制機構設置在減速端蓋上,控制機構包括VII軸、旋架、9號齒輪、10號齒輪、棘爪、11號齒輪、半齒扭簧;所述的VII軸為動力傳動軸,在動力傳動軸上設置9號齒輪和旋架,所述的旋架為以VII軸為軸轉動的旋轉支架;旋架上設置與9號齒輪相互嚙合的10號齒輪及防止10號齒輪反轉的棘爪;所述的旋架上的10號齒輪設置在能與11號齒輪嚙合的位置;所述的11號齒輪為半齒齒輪,其上設置半齒扭簧和能帶動閥桿運動的偏心軸。
上述的閥桿一端設置閥瓣,其另一端閥桿上設置滑動槽,所述的滑動槽設置在11號齒輪的偏心軸內。
上述的VII軸在減速端蓋的減速側一端設置壓簧和O型密封墊圈。
上述的電機后蓋、電機殼、減速端蓋構成防護罩殼,三者之間設置密封涂層。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其主要優點如下:
1、閥門在開啟或關閉到位時電機都不會發生堵轉,傳動部分實現空轉。這樣就大大的提高了安全防爆性能并延長了電機的使用壽命。
2、功耗低、電流小。采用了11號齒輪的半齒設計來實現閥門的開啟,以及利用11號齒輪上的旋轉扭簧釋放能量來關閉閥門,使得閥門的開啟和關閉只要較小的能量就能完成。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動控制閥門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電動控制閥門沿D-D方向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電動控制閥門沿C-C方向的剖視圖。
上述圖中標號說明:1-微電機、2-電機后蓋、3-電機殼、4-減速傳動機構、5-9號齒輪、6-10號齒輪、7-11號齒輪、8-VII軸、9-VIII軸、10-IX軸、11-旋架、12-棘爪、13-減速端蓋、14-半齒扭簧、15-閥桿、16-閥芯前蓋、17-閥瓣、18-閥殼、19-閥蓋。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高桂官,未經高桂官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03210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