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增益自舉型C類反向器及其應用電路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301712.6 | 申請日: | 2009-04-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92603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4-07 |
| 發明(設計)人: | 羅豪;韓雁;黃小偉;蔡坤明;張昊;韓曉霞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3K3/01 | 分類號: | H03K3/01;H03K3/356 |
| 代理公司: | 貴陽中新專利商標事務所 52100 | 代理人: | 吳無懼;劉思寧 |
| 地址: | 310027***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增益 反向 及其 應用 電路 | ||
1.一種增益自舉型C類反向器,它包括
C類反向器(32)采用共源共柵結構,用于實現運算放大功能;
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
第一增益自舉模塊(30),用于和第二PMOS管M3一起形成增益自舉結構;
第二增益自舉模塊(31),用于和第二NMOS管M4一起形成增益自舉結構;
PMOS體電位調制模塊(33),用于第一PMOS管M1的體電位調制,所述的PMOS體電位調制 模塊(33)由第三PMOS管M5和電阻R1組成,其中第三PMOS管M5與第一PMOS管M1版圖匹配對稱, 寬長比成固定比例,且第三PMOS管M5上施加的柵源電壓與第一PMOS管M1在穩態時的柵源偏置 電壓相同;第三PMOS管M5的源端和體端均接第二參考電平VDDH,第三PMOS管M5的漏端與第一 PMOS管M1的體端相連,第三PMOS管M5的漏端同時與電阻R1的一端相連,電阻R1的另一端接第 三參考電平VDDL;電阻R1將第三PMOS管M5的漏源電流轉換為所述的PMOS體電位調制模塊(33) 的輸出電壓信號VBP,并將輸出電壓信號VBP反饋到第一PMOS管M1體端,用以體電位調制,第三 PMOS管M5源端電位決定第一PMOS管M1體電位調制范圍的最大值,電阻R1另一端電平決定第一 PMOS管M1體電位調制范圍的最小值;
NMOS體電位調制模塊(34),用于第一NMOS管M2的體電位調制,所述的NMOS體電位調制 模塊(34)由第三NMOS管M6和電阻R2組成,其中第三NMOS管M6與第一NMOS管M2版圖匹配對稱, 寬長比成固定比例,且第三NMOS管M6上施加的柵源電壓與第一NMOS管M2在穩態時的柵源偏置 電壓相同;第三NMOS管M6的源端和體端均接第二參考地GNDL,第三NMOS管M6的漏端與第一NMOS 管M2的體端相連,第三NMOS管M6的漏端同時連接電阻R2的一端,電阻R2的另一端接第三參考 地GNDH;電阻R2將第三NMOS管M6的漏源電流轉換為所述的NMOS體電位調制模塊(34)的輸出 電壓信號VBN并反饋到第一NMOS管M2體端,第三NMOS管M6源端電位決定第一NMOS管M2體電位調 制范圍的最大值,電阻R2另一端電平決定第一NMOS管M2體電位調制范圍的最小值。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益自舉型C類反向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增益自舉模塊(30)是由第四PMOS管M7和第四NMOS管M9構成,其中第四PMOS管M7的 柵極與第二PMOS管M3的源極相連,第四PMOS管M7的漏極與第二PMOS管M3的柵極相連,第四NMOS 管M9采用的是二極管接法,用作第一增益自舉模塊(30)的負載,而第四PMOS管M7和第四NMOS 管M9體端分別接PMOS體電位調制模塊(33)、NMOS體電位調制模塊(34)的輸出電壓VBP和VBN, 第四PMOS管M7、第四NMOS管M9和第二PMOS管M3共同形成電流-電壓反饋,形成增益自舉結構;
第二增益自舉模塊(31)由第五PMOS管M10和第五NMOS管M8構成,其中第五NMOS管M8的 柵極與第二NMOS管M4的源極相連,第五NMOS管M8的漏極與第二NMOS管M4的柵極相連,第五PMOS 管M10采用的是二極管接法,用作增益自舉模塊31的負載,而第五NMOS管M8和第五PMOS管M10 的體端分別接NMOS體電位調制模塊(34)、PMOS體電位調制模塊(33)的輸出電壓VBN和VBP, 第五NMOS管M8、第五PMOS管M10和第二NMOS管M4共同形成電流-電壓反饋,形成增益自舉結構。
3.一種偽差分結構開關電容積分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二個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益 自舉型C類反向器(40),二個增益自舉型反向器(40)分別位于積分器正向和負向支路,差 分對稱形成偽差分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301712.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超長光纖單元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患者監護系統和患者監護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