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速跳頻無人機數據鏈同步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241785.0 | 申請日: | 2009-1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53201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6-23 |
| 發明(設計)人: | 熊小軍;楊丁;楊永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B7/26 | 分類號: | H04B7/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創新實專利事務所 11121 | 代理人: | 趙文利 |
| 地址: | 100083***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速 無人機 數據鏈 同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速跳頻無人機數據鏈同步方法,屬于無人機通信工程領域。
背景技術
無人駕駛飛行器(UAV),簡稱無人機是一種以無線電遙控或自身程序控制為主的無人駕 駛飛行器,誕生于20世紀初期,但其真正興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經過近百年的發 展,無人機在軍事、國民經濟與科學研究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代無人機肩負著地面 監測、目標跟蹤、軍事打擊等任務,因其自身具備體積小、靈活性強等優點,在軍事、民用 領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無人機數據鏈的性能直接決定了無人機執行任務的安全性和飛 行效能,是無人機的大腦和眼睛。
無人機數據鏈最主要的性能要求就是保密性能好和抗干擾能力強,現階段有些無人機上 行鏈路采用跳頻技術來實現抗干擾、抗截獲的要求,跳頻通信是現代通信領域中一種有效的 抗干擾通信手段,但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國電子對抗能力的提高,現階段跳頻無 人機數據鏈已經暴露出很多問題:
目前無人機數據鏈大都使用跳頻速率幾百跳/秒的中低速跳頻通信,對于這種中低速跳頻 通信數據鏈,敵方可以采用跟蹤式干擾或轉發式干擾進行破壞,一種有效的對抗這種干擾措 施的方法就是提高跳頻速率,從而獲得更好的抗干擾能力。但是高速跳頻通信雖然有著良好 的抗跟蹤、抗干擾能力,但其實現過程也存在著一系列的技術難題,如快速同步、組網問題 等。跳頻速率越快、帶寬越寬,同步技術難度越大,因此,系統在反竊取和抗干擾性能上的提 高主要靠跳頻同步系統性能指標的提高,同步系統是此類跳頻通信的核心,對跳頻同步技術 的研究十分重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階段無人機上行鏈路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高速跳頻無人機 數據鏈的同步方法。
一種高速跳頻無人機數據鏈的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設定發射機組幀結構;
發射機組幀的每一幀包括初始同步頭和有效信息,其中初始同步頭包括M個初始同步信 息分幀,有效信息包括N個有效信息分幀,則每一幀包括M+N個分幀;
初始同步信息分幀包含特征碼、網號、地址碼、低位TOD信息和初始跳頻控制序列; 有效信息分幀包含特征碼和信息碼;
特征碼用于接收機的檢測;網號用來組網,進入指定網絡;地址碼是標識指定的終端; 低位TOD信息用來糾正本地時間信息使得跳頻起始時間與發射機一致;初始跳頻控制序列 初始化跳頻控制器,控制頻率生成器產生的頻率;信息碼為要傳輸的有用信息的編碼;
步驟二:接收機掃描發射機初始同步頻率并捕獲初始同步信息分幀;
發射機從發射機全部n個跳變頻率中任意選取m個頻率點組成初始同步頻率{fS1、fS2… fSm},并進行M次重復跳變,其跳變順序為:
fS1、fS2…fSm;fS1、fS2…fSm;…共M次,其中M>m+1;
接收機在發射機發送的m個初始同步頻率上進行掃描,掃描速率為發射機跳頻速率的 1/(m+1),則接收機接收初始同步信息分幀M/(m+1)次,捕獲M/(m+1)次初始同步信息分 幀;
步驟三:調整本地TOD和初始跳頻控制序列;
接收機完成掃描并捕獲到初始同步信息分幀后,接收機接收到了初始同步信息分幀中包 含的低位TOD信息和初始跳頻控制序列;
低位TOD信息調整接收機時鐘使其與發射機TOD同步;
初始跳頻控制序列作為接收機跳頻控制器的初始值;
步驟四:發射機和接收機正常通信;
當M個初始同步信息分幀發射完后,發射機用初始跳頻控制序列對發射機跳頻控制器進 行初始化,控制發射機頻率合成器進行高速跳頻,發送N個有效信息分幀;
接收機也同時用相同的初始跳頻控制序列對跳頻控制器進行初始化,控制接收機頻率合 成器進行同步跳頻,最后接收到發射機發送的N個有效信息分幀,實現發射機與接收機正常 通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24178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