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制備烯烴聚合催化劑的二醚化合物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236266.5 | 申請日: | 2009-10-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040485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5-04 |
| 發明(設計)人: | 李季禹;高明智;劉海濤;李昌秀;李現忠;王軍;張曉帆;丁春敏;陳建華;蔡曉霞;馬晶;馬吉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7C43/164 | 分類號: | C07C43/164;C07C43/168;C07C43/04;C07C43/115;C07C41/01;C08F10/06;C08F4/649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創畢升專利事務所 11218 | 代理人: | 鄭瑩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制備 烯烴 聚合催化劑 化合物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的二醚類化合物,該化合物的制備方法以及該化合物在制備烯烴聚合催化劑中應用。
技術背景
眾所周知,以鎂、鈦、鹵素和給電子體作為基本成分的固體鈦催化劑組分,可用于CH2=CHR烯烴聚合反應,特別是在具有3個碳或更多碳原子的α-烯烴聚合中可以得到較高收率和較高立體規整性的聚合物,其中給電子體化合物是催化劑組分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并且隨著內給電子體化合物的發展導致了聚烯烴催化劑不斷地更新換代。目前,已大量公開了多種給電子體化合物,例如多元羧酸、一元羧酸酯或多元羧酸酯、酸酐、酮、單醚或多醚、醇、胺等及其衍生物,其中較為常用的是二元的芳香羧酸酯類,例如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或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等,可參見美國專利US4784983,但是這些化合物在作為內給電子體使用時,必須要與外給電子體配合使用,這才能得到這高等規度的聚丙烯。
近幾年來,人們又試圖采用其他的化合物作為烯烴聚合催化劑組分中的給電子體使用,例如在中國專利CN89107675.1和中國專利CN96105750.5所公開的用于烯烴聚合反應的催化劑組分中,采用了特殊的含有兩個醚基團的1,3-二醚類化合物作為給電子體,例如2-異丙基-2-異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異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和9,9-二(甲氧基甲基)芴等,這類二醚化合物作為內給電子體化合物使用時,催化劑活性較高,等規度高,但是其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較窄,不利于樹脂的后期加工和樹脂牌號的開發。
最近又公開了一類特殊的二元脂肪族羧酸酯類化合物,如琥珀酸酯、丙二酸酯、戊二酸酯等(參見WO98/56830、WO98/56834、WO01/57099、WO01/63231和WO00/55215),這類給電子體化合物的使用不僅可提高催化劑的活性,而且所得丙烯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明顯加寬,但是這一類化合物作為內給電子體使用時,也需要與外給電子體配合使用,才能得到較高等規度的聚丙烯。
本發明人出人意料地發現了一種含有特殊結構的二醚類化合物,當其作為烯烴聚合催化劑中的給電子體使用時,可得到綜合性能優良的催化劑,在用于丙烯聚合時,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聚合產率,而且聚合物的立體定向性較高,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較寬,同時催化劑具有較好的氫調敏感性,對不同牌號樹脂的開發十分有利。
發明內容
一種具有下述通式(I)的二醚類化合物:
式中:R是C1~C10烷基;
R1是C6~C10的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或是(R4R5)-CH-CH2-基團,此處R4、R5基團,彼此相同或不同,分別選自C1~C10的直鏈烷基,但R4、R5不能同時是CH3,所述烷基中的H任選地被一個雜原子取代,所述的雜原子選自F、Cl、Br或I,或R4與R5彼此相連形成環烷基;
R2、R3基團,彼此相同或不同,分別選自C1~C10的直鏈烷基,其中的H任選地被一個雜原子取代,所述的雜原子選自F、Cl、Br、I,或R2與R3彼此相連形成環烷基。
在上述通式(I)化合物中,R優選是甲基、乙基。
在上述通式(I)化合物中,R1優選自苯基、芐基、2-乙基丁基、2-甲基丁基、2-乙基己基、環丙基甲基、環丁基甲基。
在上述通式(I)化合物中,R2、R3優選自C1~C6的直鏈烷基。
本發明所述二醚類化合物的具體實例包括:
2-異丁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異戊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甲基丁基)-2-芐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乙基丁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乙基己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環丁基甲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23626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