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顯示裝置及其液晶透鏡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225271.6 | 申請日: | 2009-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18936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6-02 |
| 發明(設計)人: | 邱鐘響 | 申請(專利權)人: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F1/29 | 分類號: | G02F1/29;G02F1/13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彭久云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顯示裝置 及其 液晶 透鏡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的顯示裝置及其 液晶透鏡,尤指一種利用電極圖案設計達到低電容負載的可切換二維顯示模 式與三維顯示模式的顯示裝置及其液晶透鏡。
背景技術
立體顯示技術主要的原理是使觀看者的左眼與右眼分別接收到不同的 影像,而左眼與右眼接收到的影像會經由大腦分析并重疊而使觀看者感知到 顯示畫面的層次感及深度,進而產生立體感。
目前立體顯示裝置主要可區分時間序列式(time-sequential)與空間多工 式兩種。時間序列式立體顯示裝置會以掃描方式依序交替顯示供左眼觀看的 左眼畫面與供右眼觀看的右眼畫面。于觀看畫面時,觀看者必須配戴快門眼 鏡(shutter?glass),而快門眼鏡可依據目前顯示的畫面依序容許觀看者的左眼 僅觀看到左眼畫面而無法觀看到右眼畫面,以及容許觀看者的右眼僅觀看到 右眼畫面而無法觀看到左眼畫面,由此達到立體顯示的效果。空間多工式立 體顯示裝置主要包括視差屏障(parallax?barrier)型立體顯示裝置。視差屏障型 立體顯示裝置是利用設置于顯示面板前方的視差屏障,使得觀看者的左眼與 右眼因觀看角度的差異受到視差屏障的遮蔽,而僅能分別觀看到左眼畫面與 右眼畫面。
然而,已知立體顯示裝置在使用上或效果上仍具有許多缺點。首先,時 間序列式立體顯示裝置需配載快門眼鏡,因此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此外在左 眼畫面與右眼畫面的轉換過程中有部分時間的顯示畫面同時包含了左眼資 訊與右眼資訊而必需加以舍棄,否則無論是左眼或是右眼接收到此畫面均會 造成觀看者的知覺混淆。因此造成了時間序列式立體顯示裝置的亮度與圖框 比(frame?rate)降低,而影響了顯示品質。另外,視差屏障型空間多工式立體 顯示裝置的視差屏障會遮蔽掉部分光線,因此具有亮度偏低的缺點。
因此,近來業界研發出了液晶透鏡型立體顯示裝置,以改善已知立體顯 示裝置的缺點。請參考圖1。圖1繪示了已知液晶透鏡型立體顯示裝置的示 意圖。如圖1所示,已知液晶透鏡型立體顯示裝置10包括顯示面板20,以 及液晶透鏡30設置于顯示面板20上。液晶透鏡30包括第一基板32、第二 基板34、多個第一電極36、多個第二電極38、絕緣層40、液晶層42與第 三電極44。第一基板32與第二基板34相對設置。第一電極36設置于第一 基板32面對第二基板34的一側。第二電極38設置于第一基板32與第二基 板34之間,且各第二電極38與相對應的第一電極36部分重疊。絕緣層40 設置于第一電極36與第二電極38之間。液晶層42設置于第二電極38與第 二基板34之間。第三電極44設置于液晶層42與第二基板34之間。于進行 三維顯示時,第一電極36具有第一電壓、第二電極38具有第二電壓,且第 三電極44具有共通電壓,由此液晶層42可受到電場的驅動而產生透鏡效果。 然而,由于第一電極36與第二電極38為部分重疊,兩者之間會產生電容負 載(capacitive?loading),而此電容負載會使液晶透鏡30需要較大的電壓才可 有效驅動,因此造成耗電量與驅動芯片成本的增加。此外,電容負載亦會對 透鏡效果產生不良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 的顯示裝置及其液晶透鏡,以解決已知技術所面臨的難題。
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提供一種液晶透鏡。上述液晶透鏡包括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第一電極、第二電極、絕緣層、液晶層以及第三電極。第一基板 與第二基板相對設置,且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具有間距。第一電極設置 于第一基板面對第二基板的一側,且第一電極具有缺口。第二電極設置于第 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其中第二電極大體上對應于第一電極的缺口。絕緣 層設置于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液晶層設置于第二電極與第二基板之 間。第三電極設置于液晶層與第二基板之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22527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