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電源連接器插頭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910209579.1 | 申請日: | 2009-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0550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5-11 |
| 發(fā)明(設計)人: | 曹永泉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華旃航天電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3/02 | 分類號: | H01R13/02;H01R13/40;H01R13/428 |
| 代理公司: | 蘇州市新蘇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2221 | 代理人: | 許鳴石 |
| 地址: | 215129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源 連接器 插頭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電流傳輸的電源連接器插頭,特別適用于電路板或母板與子板之間的互連系統(tǒng)中。
背景技術
在電子電路的互連中,電源連接器是電源電路互連系統(tǒng)中必不可少的元器件,它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整個傳輸電路的性能。相對傳輸信號的接觸件而言,應用于電源連接器中傳輸大電流的接觸件需要具有較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有很低的接觸電阻,而且組裝到絕緣體中,要有良好的散熱條件,進而滿足大電流傳輸過程中的熱量減少和溫升控制,降低由于大電流產生較高溫升對電子電路性能的影響。
在設計電源連接器的過程中,如何增大電源連接器中接觸件接觸面積、散熱面積,基座的散熱、通風能力以及降低材料成本成為電源連接器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成本相對低廉而又能滿足傳輸性能、散熱性能和高可靠等需求的電源連接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源連接器插頭,它結構新穎,成本相對低廉,能夠傳輸大電流、適用于印制板互連系統(tǒng)中;其傳輸性能好、散熱性能好、可靠性高。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源連接器插頭,它包括絕緣殼體以及至少一個導電單元,每個導電單元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接觸端子,每個接觸端子包括前端接觸區(qū)、中間過渡連接壁及尾端引腳;所述前端接觸區(qū)包括有多個從根部向遠端延伸的側壁,側壁前端收斂形成接觸凸包,多個接觸凸包共同圍成前端接觸區(qū)。
下面對上述方案進行進一步解釋:
所述前端接觸區(qū)包括有三個從根部向遠端延伸的側壁,側壁前端收斂形成接觸凸包,三個接觸凸包共同圍成前端接觸區(qū)。
所述導電單元的多個接觸端子伸出長度不一致。
所述絕緣殼體內部配合裝配接觸端子的腔體內壁兩側上分別設置有用于固定接觸端子的卡槽。
所述中間過渡連接壁兩側分別設有倒刺,每側倒刺卡接在該側卡槽內。
所述中間過渡連接壁的同一側倒刺包括有前倒刺、后倒刺,所述前倒刺較小、后倒刺較大。
所述中間過渡連接壁的前部設置有定位臺階。
所述中間過渡連接壁包括有實現90度方向轉換的折彎區(qū)。
所述絕緣殼體上設置有多個方孔;所述中間過渡連接壁上設置有用于增加接觸端子散熱面積且便于端子折彎裝配的窄槽,窄槽與方孔相互貫通。
所述插頭導電單元所配合的插座導電單元包括有多個接觸對接端子,每個接觸對接端子包括有前端用以容納接觸端子前端接觸區(qū)接觸凸包的對接空間、中間過渡連接壁及尾端引腳;每個所述對接空間由三個側壁圍成。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
1.本發(fā)明的電源連接器插頭,結構新穎,成本相對低廉,能夠傳輸大電流、適用于印制板互連系統(tǒng)中。
2.本發(fā)明的電源連接器插頭,其導電單元的對接區(qū)接觸點多,接觸面積大,傳輸性能好、可靠性高、能夠傳輸大電流。
3.本發(fā)明的電源連接器插頭,其接觸端子上的窄槽增加了散熱面積、且便于端子組裝;接觸端子與絕緣外殼接觸面積較小,端子大部分面積暴露于空氣中;絕緣外殼上的方孔與端子上的窄槽相互貫通,增強了空氣流動性,可將大電流傳輸過程中,產生的熱量迅速帶走。這些獨特結構設計,使得本發(fā)明散熱性能好,并達到使接觸件可靠接觸和連接的目的。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描述,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的部件,為了清楚和方便的說明,附圖沒有按比例繪制,而是把重點放在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上。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附圖所顯示的各種精確的安置與手段:
圖1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接觸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魚眼壓配式引腳的端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插頭導電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絕緣外殼的結構剖視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導電單元組裝到絕緣殼體后的結構剖視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導電單元組裝到絕緣外殼后的平面剖視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組裝到位后的反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與本發(fā)明的插頭導電單元所配合的插座導電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的插頭導電單元與插座導電單元的對接示意圖;
圖11是圖10的端頭對接部分的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華旃航天電器有限公司,未經蘇州華旃航天電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20957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